在社交平台开网店,的确令创业门槛大减,因此店主们从不乏年轻妈妈。“既然生完BB要凑仔难找工作,便想不如卖东西。去年11月我拿著二万元去印度入货(卖围巾),要是真的卖不出去,便只好认真找工作好。那时老公还取笑没人会买!结果完全是我意料之外。”何洁明(小明)的民族服网店,在社交平台老是常出现,背后原来是分享资源,助学印度小孩。摄影:杨晴撰文:林芷欣
在社交平台开网店,的确令创业门槛大减,因此店主们从不乏年轻妈妈。“既然生完BB要凑仔难找工作,便想不如卖东西。去年11月我拿著二万元去印度入货(卖围巾),要是真的卖不出去,便只好认真找工作好。那时老公还取笑没人会买!结果完全是我意料之外。”(杨晴摄) 最近在朋友的社交平台上,看见何洁明(小明)的民族服网店老是常出现,本以为又是一块招牌掉下,也掷碎几间的网店。细看才发现,客人每一次购买,都是在助学印度小孩。“我唔想只是一买一卖,那很没意义!”小明字字铿锵地说。(杨晴摄) 看见何洁明这名字,可能你也不陌生。早几年的社运新闻中,不时看见她跟孖生姐姐的踪影。毕业后独自四处浪游,到落后地区旅行不单令她反思生活,更认识了现时的丈夫;年仅25岁的她,回港后不只多了一位小天使,更背负新的人生目标。(杨晴摄) “2014年社工课程毕业后,我去了年多旅行,当backpacker最大得著,是看到很多贫与富,如在印度贫富悬殊真的很严重,阶段观念早已根深柢固,由贱民、平民、车伕、商人、贵族等,虽说一早废除了这制度,但根本看不到流动机会。每当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街上食尘、卖笔维生,也想尽自己小小的能力去改变。”(杨晴摄) 过往的旅程,令她最深刻的,是在菩提伽耶(Bodhgaya) 的一家小学兼民宿,是一个朝早睡觉会有小朋友揭开窗帘来笑你的地方。(杨晴摄) 小学由一位德国人及当地贵族开设,四处找来经费让村内的穷孩子读书。“当我回港生完bb,心内却一直想起那家小学,不断想如何可以助学更多?”小明一脸认真地说。(杨晴摄) 不得不承认,有一番与孩子间的深刻连系,只有当过妈的才会明白。“我第一次去印度,看见小朋友在街边食尘、卖笔,感触还没有那么深,可能会心悒想快点离开;第二次回去,却是哭了出来,不断反问为什么有小朋友一出生要受苦。”(杨晴摄) 有人创业会先想成本效益,小明却只想如何回馈穷小孩。坦言对钱银没什么概念,当初只因竞争较小及有历史意义才卖民族服,重点却是每件货品会捐出30至50元给小学。(杨晴摄) 小明说曾考虑将来送腰仔到印度的小学读书。“我想他可以刻苦和知足。印度的小朋友没钱、没食物也没靓衫,但他们很开心;香港小朋友却常扭计买玩具,我希望他可以自小便有分享、贫与苦的想法,长大后也会强壮点,能受压一点。”(杨晴摄)(杨晴摄) 创业半年,品牌已累积捐助四万元:为全校学生买新校服、新鞋、多个月的午餐费用,冬天的袜和帽等;有些课室非常黑,亦已资助工程凿开窗子及铺地板,之后希望再建两间幼稚园课室,给3、4岁的小朋友玩耍。“在印度,其实少换一部新iPhone的价钱,便可以给一家人起间屋,小小的分享与力量,足以改变人一生。”(杨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