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像】半世纪后 泰国重新再遇野外赤颈鹤

撰文: 摄影组 周颖瑶
出版:更新:

赤颈鹤,是全世界最大的飞行鸟类,身高约1.5-1.8米,大概是和成年人类“平起平坐”的高度。赤颈鹤在印度一带、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聚居,但全球数量自1980年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现在全球大约就二万只,属于“易危(Vulnerable)”物种。数目减少的其中主因,是由于只有湿地才能供应牠们所需的粮食,所以人类在务农期间污染了河流,或者甚至移除湿地,赤颈鹤也就跟着消失去。

泰国曾经也是赤颈鹤的原生地,牠们甚至被泰人视为吉祥的象征。不过从60年代开始,赤颈鹤在人们过分猎杀和开垦下在野外消失。近年在泰国武里南府(Buriram),有动物保育人士重新引入赤颈鹤的幼鸟,慢慢培育牠们,并将牠们放生野外。保育区附近的农民也愿意共襄善举,纷纷转型全人手及有机耕作,放弃使用灭虫剂及嘈吵的机械,营造适合赤颈鹤成长的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在50年后,泰国终于再迎来首只在野外诞生的赤颈鹤,象征赤颈鹤在泰重新建立野生族群。当然这不过是开始,但愿各人的努力,终有一天能让更多泰国人,在自家不远处都能看到赤颈鹤群,在天上稳稳地飞翔。摄影: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报导:Martha Mendoza,撰文:周颖瑶、摄影组

2016年11月,动物科学家Tanat Uttaraviset(图左)及and Natawut Wann(图右)穿著赤颈鹤造型的工作服,在泰国武里南府(Buriram),抱起一头赤颈鹤,准们放到野外。(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保育人员戴着赤颈鹤头型手套,以鱼仔喂饲只有八日大的赤颈鹤幼鸟。(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泰国阿叻府(Nakhorn Ratchasima)一座动物园里,职员在替只有8日大赤颈鹤幼鸟清洁时,另一只幼鸟走近。(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保育区附近的农民转型全人手及有机耕作,配合保育区营造适合赤颈鹤成长的环境。(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保育区附近的农民表示:“上一代人跟我倒说过这种雀鸟,说牠们会带来好运。当我真的看到一只在我的稻田上出现时,令我相当兴奋。”(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为免赤颈鹤幼鸟错认人类为其父母,保育人士总要身穿特制工作服,照顾幼鸟时亦尽量保持赤颈鹤的形态。(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一只被释放到野外的赤颈鹤,展翅高飞。(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部分赤颈鹤在回归野外初期,或会在飞行时撞到植物受伤。(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创办人之一George William Archibald,正在观看一个野生赤颈鹤家庭,当中包括相信是50年来首只在野外诞生的赤颈鹤。(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圈养赤颈鹤在保育区成长后,保育人员便会看准时机将他们带离开“原生地”。(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一切努力,也只为放生赤颈鹤,让他们重新在野外繁衍后代。(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
(Gemunu Amarasinghe/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