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像】少数族裔小朋友探安老院写挥春 字体歪斜温暖长者心

撰文: 苏炜然
出版:更新:

农历新年属华人传统大节日,今午(19日)一批印巴裔小朋友与家长探访元朗安老院舍,赶在过年前为长者写挥春、煎萝卜糕。一个个少数族裔孩子拿著科学毛笔,低头写上祝福字句。对少数族裔孩子而言,拿毛笔写挥春并非易事。有孩子把“大吉大利”写成“木吉木利”,也有孩子用毛笔写了Happy New Year,歪歪斜斜的字体都是他们学习香港节庆文化的一课。摄影:黄舒慧撰文:曾雪雯

种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协会创办人及主席、民主思路成员白俊达(Jimmy Baljinder)为活动负责人。他指,今年是组织首次于农历年与少数族裔小朋友探访老人家,他希望有助小朋友融入香港社会,了解过年文化。(黄舒慧摄)
农历新年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印度裔家庭在香港有三个新年——元旦、农历新年与印度新年。活动上有印巴裔义工为长者煎萝卜糕,印度新年时他们也会做节及与家人吃饭。(黄舒慧摄)
“佢地日后都喺香港住,嚟紧几代都在香港过,想佢地了解过时过节香港人点庆祝,同会食啲咩”白俊达说。(黄舒慧摄)
挥春上隐隐有草拟祝福语的铅笔痕迹。印度裔小朋友文凯志(Harjas Singh)妈妈文凯廸(Herdip Kaur)说,那是凯志14岁姐姐事先为今天的小朋友准备。她说,孩子都知道挥春是带予老人家好运。(黄舒慧摄)
义工将新年装饰和日用品送给公公婆婆。(黄舒慧摄)
小朋友将羊毛袜子送给公公婆婆。(黄舒慧摄)
小朋友低头写挥春。(黄舒慧摄)
小朋友将新年装饰送给公公婆婆。(黄舒慧摄)
小朋友新年装饰和日用品送给公公婆婆。(黄舒慧摄)
印度裔小朋友文凯志(Harjas Singh,9岁)帮忙分发萝卜糕。(黄舒慧摄)
熊婆婆于1958年从四川来到香港,她说那时元朗还有河与田,是个种米的地方。有趣的是,凯志的祖先比熊婆婆更早来到香港。凯志已是第五代居港的印度裔香港人。(黄舒慧摄)
最后凯志字体青涩的挥春“身体健康”,送到91岁的熊婆婆手上。熊婆婆笑言,凯志的字写得很好,并指较少遇到少数族裔小朋友到老人院探访。(黄舒慧摄)
反修例运动持续逾半年,曾有指运动令南亚手足与香港人connect起来。但白俊达认为,连结并非一日的事,“唔系一日,只系一日系connect唔到”。他认为持续的社区服务能连结不同社群,并希望透过义工活动令香港人了解不同少数族裔在港文化。(黄舒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