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ankeyf是土耳其东南部一个古镇,靠着底格里斯河(Tigris)而建。学者相信,早在12,000年前,已有人在此聚居;直到罗马时期,更成为了抵抗波斯的战略要地,在此建造堡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次政权转移交接,都在Hasankeyf遗下珍贵的历史记号。在1981年被土耳其政府列为保护区域,Hasankeyf如今却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命运。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伊利苏水坝(Ilisu Dam)工程进入尾声,工程师只待政府号令便会关上水闸截流,河水将会淹浸Hasankeyf及附近村落,形成人工湖泊。仍居住在Hasankeyf有约3,000人,在等待搬迁期间,他们各持不同的想法。有的感到痛苦无奈,也有的对未来充满盼望。摄影:Bulent Kilic/法新社图片编辑:苏炜然
2018年12月13日,Hasankeyf山丘上的遗迹。该镇居民一直依赖底格里斯河(Tigris)生活,然而河水却即将把古镇淹没。(Bulent Kilic/法新社) Ridvan Ayhan(58岁)多年来积极参与反对伊利苏水坝(Ilisu Dam)运动。当水坝截住河水,水位将上升60m,Ayhan的家园将变成人工湖。“我的孙子将不会见到我成长的地方、我一直居住的地方。他们也许会问我:‘爷爷,你来自哪里?’我该怎么回答?带他们去看湖吗?”Ayhan皱著眉头说。(Bulent Kilic/法新社) Hasankeyf拥有悠久历史,遗迹反映了千年之前亚述、罗马、塞尔柱的兴衰。Hasankeyf曾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但现在旅游大巴已被一辆又一辆的工程车取代。(Bulent Kilic/法新社) 淹没Hasankeyf的决定遭到反弹,指责此举破坏历史遗产,众多外国资金因此撤走,抽身离开水坝计划。然而土耳其政府最终仍然完成了工程,亦反驳指控,称已做足了保育工作,包括将多个历史遗迹整栋搬走。(Bulent Kilic/法新社) 除了搬迁遗迹以外,还有很多清拆、开凿工程,这使整个Hasankeyf都变成了工程地盘。“谁人会想来这里?每走一步都似是要掉进(工程遗留下来的)土坑里,”肉贩Zeki说:“没有游客来了。”Hasankeyf本来是受保护区域,商家难以发展,如今工程又使旅游业停滞倒退,不少居民无以为生,提早搬走。(Bulent Kilic/法新社) 然而并不是所有居民都反对伊利苏水坝。前牧民Ahmet Akdeniz相信未来会更好,根据2006年水坝动土仪式上,总统艾尔多安承诺水坝会为当地带来庞大民生经济效益。(Bulent Kilic/法新社) 清真寺遗迹被整栋搬上拖车平台,将会移到3公里外。该寺建于14世纪,政府将会在它的新址发展文化公园。2018年8月,另一座至少650年历史的澡堂(Artuklu Hamam)亦被整栋搬走。(Bulent Kilic/法新社) 部分处于高地的古代堡垒、洞穴不会被水淹没,将来仍然可以吸引游客。“这里将会有船、缆车,我们会有酒店”Akdeniz说:“有的年青人已在学习潜水,潜水游览Hasankeyf,你想像得到吗?”(Bulent Kilic/法新社) 一名仅余的洞穴屋居民从家里往外观望。Hasankeyf有上千个洞穴,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也有的是后来居民挖空建屋。水坝截流之后,很多这样的洞穴将被水淹没。即使河水未至,部分洞穴也将被人为填满,以防水淹后遭到侵蚀,影响山壁结构。(Bulent Kilic/法新社) 政府打算在河的另一边发展全新Hasankeyf城镇,会有宽敞大屋、有先进医院。虽然工程进度不理想,现在只有泥泞小径连接着疏落的低矮建筑,但Akdeniz仍然充满希望。他一家七口现居于484平方尺小木屋里,没有厨房、没有厕所;他说:“我们只想活得有尊严”。(Bulent Kilic/法新社) Hasankeyf的未来是好是坏,尚待时间证明。但水坝项目自动工以来,已对当地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Bulent Kilic/法新社) 一名住在河边的居民走出屋外,马上就见到工程的天秤。(Bulent Kilic/法新社) Ayhan望向“新Hasankeyf”方向,政府虽未公布确实日期,但土耳其传媒都报道水坝会在2019年内完成启用。(Bulent Kilic/法新社) 伊利苏水坝本拟2016年完工,但受到资金问题、武装袭击等种种因素一再延误。Hasankeyf居民一直生活在不确定之中。要搬走吗?水坝会搁置吗?“新Hasankeyf”几时完成?(Bulent Kilic/法新社) Ayhan缓缓步向Hasankeyf一座古老遗迹。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终于逃不过被水淹没的命运。(Bulent Kilic/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