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权会跟进74宗职业死亡 促政府做好把关 带头做安全教育
根据劳工处数字,2023年上半年职业致命个案为145宗,而截至今日(28日),劳工处总共录得22宗致命工业意外,当中23人死亡,意外主要发生在建造业。今年工权会共处理74宗职业死亡个案,建造业占三分之一,另有10宗涉及政府部门,工权会表示,政府作为雇主理应著重职安,做好把关工作。
工权会亦就多个范畴提出意见,包括应确保工地严格执行吊运安全指引;检讨密闭空间作业作业安全;暑热指数被形容“脱离现实”,亦漠视工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若盲从或引致悲剧;详细考虑及调查工人扣分制,包括考虑前线实际工作情况、工地中高层管理问题;同时关注外劳在港权益;并希望政府完善执行违反补偿条例。工权会认为要减少意外,政府须作有效监管,同时本港亦需要有长远及具规划的安全教育。
工权会今日(28日)召开记者会交代今年的工伤及职安大事。该会整合今年工伤个案的数字,根据劳工处数据,2023年上半年职业致命个案为145宗,受伤个案有14052宗,整体数字与2022年相约。至于工业意外,今年共录得至少22宗致命工业意外,导致23人死亡。今年工权会共处理74宗职业死亡个案,当中有28宗涉及工业意外,其中24宗来自建造业、装修及维修界别,猝死占最多共18宗、13宗为高空工作堕下、5宗属吊运意外、3宗为触电意外。工权会指,在棚架、工作平台跌落等高空工作堕下的致命意外依旧较多,属“重灾区”。
工权会指,今年处理10宗政府部门相关的致命个案,处理的数字较往年多,直言政府理应比其他机构的雇主更著重职业安全,认为政府应该要在把关上做得更好。
目前劳工处只发放伤亡数字,没有将每一个意外记录或公开,无法看到某一个行业发生特别多意外,工权会希望政府能够公开意外细节,细分意外工种,让业界作参考之余,减少同类意外,社会亦能发挥监察作用。
暑热指数被指离地 雇主盲从易生意外
对于《预防工作时中暑指引》,工权会坦言难以执行,某些工种的工作地点温差不一,室内外环境不同,发出的警告无法理想执行,而提供遮敝设施、冷冻包、水等,可对冲员工休息时间,变相减少员工休息时间,并非指引设立的初衷。工权会提到,一名姓叶工人在中文大学棚架工作晕倒送院,当时室外温度是34度,为黄色暑热警告,暑热指数说明工作一小时才可以休息,旦当时事主只工作了45分钟,尚未到休息时间,若雇主完全依赖指引,容易发生意外。
工权会又指,经过数月调查及解剖,最后死亡报告指事主死于冠状动脉疾病,与工作无关,当死因被定义为个人疾病,便拿不到工伤赔偿。工权会说,法医无法从一个职业安全或卫生角度研究死因,例如死因会否与超时工作有关?坦言这是现今制度缺失的地方。工权会希望参考政府参考台湾的制度,只要死亡有一半的机会是由于工作引发,亦应该得到补偿。
建造界拟推工人记分制 促详细考虑调整
另外,对于今年12月建造界表示有意推行工人记分制,建立违反安全规则工人资料库,让不同公司聘用时作参考之用,促进前线员工注意安全。若违反安全规则的工人会被扣分,扣满分或需停工再接受安全培训。工权会认为此措施必须考虑前线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例如是否涉及紧迫工序、有否提供安全设备等,调查会否涉及前线甚至地盘中高层的管理问题所致,又需确保处分制度不会出现徇私的情况。因此处分制度仍有待更详细的考虑调整。
雇员补偿条例惩罚偏低
另外,有雇主涉嫌未为死亡工友买劳工保险和欠薪数月,其后潜逃,最终雇主因未有为雇员购买劳工保险,违反《雇员补偿条例》被罚款6000元。工权会指劳工处在处理逃避责任的雇主上被动;而且惩罚偏低,未能收阻吓作用。没买劳保的个案追讨工伤赔偿,虽然可透过雇员补偿援助基金追索,但处理时间非常长,家属亦要自掏腰包付出10至20万元律师费。工权会认为应完善执行违反补偿条例,基金亦应资助相关律师费。
工权会指政府在投标时无法得知所用的二判、三判有否曾涉及任何工业意外或违规行为,因此建议在投标时披露二判及三判会沿用什么公司,再由政府检查相关公司是否有违规记录。
工权会亦有关注外劳问题,各地的文化及安全指标不一,因此预计有机会出现更多工伤个案,而解决方法是在工作前为工人提供安全训练,进入地盘前,一定有人作出安全指引,也必须要有巡查监管,如发生工伤要依法例呈报。工权会表示,有些意外发生后,没有警方介入调查,不排除有人在报警时刻意淡化意外,隐瞒事实,若无警方调查,无法显示雇主违反安全条例,事主或家属难以追讨疏忽赔偿,建议政府如有人刻意淡化或隐瞒意外,或需负上刑事责任。
当局突击检查难见效 促政府带头做安全教育
工权会认为政府须作有效监管,劳工处虽定期会进行突击检查,但基本上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人员到地盘门口时,已有人通知劳工处人员即将来到,当时地盘已即时停工,“相信百分之一百嘅地盘都系咁样做”,但即时停工无法看到不安全行为,例如无法发现安全带没有独立救生绳等问题。至于有些预约检查,也是“执到靓”才去检查。工权会希望政府带头做安全教育,让机构企业由上而下建立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