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回顾女警68年历史 嫁男上司曾可获嫁妆费
香港警队的女警历史是由 1949年开始,经历68年,由当年全警队仅1名女性,如今已有4,582名“师姐”,占部队总人数15.9%,人数及比例均为纪录新高。在68年间,女警的职务、待遇也有很大变化,如最初男女警曾是“同工不同酬”、下嫁男上司会有“嫁妆费”、至90年代才开始有“陀枪师姐”等,而女警职位也由当初只是辅助男警行动的副督察,如今已有位列高级助理处长的管理层。
1974年前男女警“不同酬”
警队在1949年正式招募女警,首位女警名为许锦涛,获委任为首位女副督察。而警方当年在招聘广告,强调女警工作为“看守妇女和未成年疑犯,为妇女搜身,不用在街上巡逻”,至1951年第一批女警入班受训。不过因当年女警职责较冲锋陷阵的男警较轻,故薪酬不及男警高。至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暴动及六七暴动,女警以“怀柔”手法抑制群众,证明能力和重要性后,警队才终在1974年实施男女警同酬,女警人数由1960年的539人急增至1970年的2,072人。
嫁人警队出嫁妆 鼓励女警嫁上级
虽然60年代女警人工较男同袍低,不过遇上大喜之事,警队却毫不吝啬。当年只要女警当差满5年,与男警结婚的话,警队会向她发放一笔3,000元“嫁妆费”作为特别津贴,相等于女警员1年半的薪金。不过“嫁妆费”是设有条件,女警须不许有不良操守纪录,且准新郎哥不可是同级的警务人员,警队官方刊物亦称此条款“变相鼓励上下级人员通婚!”
女警制服历5代改变 90年代警裙终变长裤
第一代(1951至60年代):夏季制服(卡其色恤衫、A色裙、银扣黑皮带及黑色平底鞋),冬季制服(白色恤衫、藏青色半截裙、黑领带、腰带、深蓝色外套);女警还需戴上有警徽的蓝色贝雷帽。
第二代(60至80年代):夏季制服(米色连身裙、白腰带),冬季制服(与第一代相似)。
第三代(80至90年代):夏季制服(米色开胸上衣、腰带及米色半截裙),冬季制服(猎装外衣、依阶级穿上灰色或白色恤衫、半截裙、深红色间条领巾及黑丝袜)。
第四代(90年代至2000年):夏季制服(卡其绿色上衣及长裤),冬季制服(深蓝色猎装外衣及长裤、依阶级穿上浅蓝色或白色恤衫及红蓝间领带)
第五代(2000年至今):夏季制服(依阶级穿上浅蓝色或白色恤衫及黑长裤),冬季制服(长袖裇衫、需要时可穿上深蓝色外套)
TANGO大队 全女班机动部队
机动部队是警队处理大型活动或示威的先头部队,当中有一队为“全女班”,名为TANGO大队(又称T大队),结集了5个港岛、东九龙、西九龙、新界北及新界南总区的女性警务人员组成,于1992年成立,当年主要目的是协助处理滞留在港的妇女及儿童越南船民,并护送他们返回越南。现时TANGO大队主要于大型公众活动中,2014年的伞运也曾经常出动。
“陀枪师姐” 95年强制枪械训练
女警早年人工之所以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为女警不需要佩枪、带备警棍或手铐,因此一般不用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在男女警统一编制及薪酬后,部队也开始思索女警陀枪的重要性。至80年代,警队认为女警配枪可增强执法能力,故开始着手研究,并于1995年起,强制要求新入职女警接受枪械训练及配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