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礼仪师|无惧业界忌讳 愿接奇难杂案 被同行视为怪兽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阶段,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走得有尊严,殡仪业也有种种忌讳,并非所有生意都愿意接。流产胎是业内认为“邪到贴地”、“最惊嘅Case”,许多从业员都“耍手拧头”,但“香港善终礼仪教室”三位礼仪师王尧斌(Ben)、李恒(Alfred)和李栢尧(Frankie)却无惧行业的“禁区”,反其道而行接洽被同行视为“禁忌”的个案,例如独居长者、因传染病丧生的人,甚至连凶宅清洁也一并包办,因而被同业视为“怪兽”。他们早前在社交平台分享处理流产胎的个案,引起不少关注,他们坦言殡仪业长做长有,行家大多取易不取难,“又唔系无生意,点解要做呢啲?留畀其他人做啰”,但他们看见那些被社会忽略、被行家规避的需要,认为殡仪业始终要“以人为本”,让逝者安息,令生者安慰。
无惧行内禁忌 为被忽略群体办后事
早前流产胎无行家愿意接手一事,引起网民关注,“香港善终礼仪教室”成员Alfred回忆当初接到电话一刻,已感受到对方的无助:“真系好惨,𠮶日佢打电话嚟,第一句就问我:‘有个流产胎,你哋做唔做?’,你已经感受到佢应该问过唔知几多人,可能都拒绝咗佢话唔做。”
他解释行家面对流产胎儿“耍手拧头”的原因:“一来可能又冇咩钱赚,怕做得唔好,或者令到自己生意唔好。”中国传统忌讳白头人送黑头人,长辈为后辈上香拜祭,恐婴儿“受不起”,故不会在殡仪馆设灵,只会在医院或殓房做仪式后,直接将遗体送往坟场,即所谓“院出”,利润极低。行内亦相信未受教育、未懂事的孩童灵魂较顽皮,会作弄生人,“有行家试过被佢(孩童灵魂)掹衫尾……迷信又好、真真假假又好,都真系有发生过呢啲事”,所以通常避之则吉。
除了流产胎儿,独居长者在家中离世的案件,以及爱滋病患者的丧礼,同样是业界的“禁忌”。前者因发现时间过晚,遗体严重腐烂、恶臭弥漫,甚至布满尸虫,极难处理;而因已知感染爱滋病、丙型肝炎、狂犬病等的尸体会被标上黄色及红色标签,处理遗体时须采取额外预防措施。Alfred认为行家多数取易不取难,不愿承接吃力不讨好的个案,“又唔系无生意,点解要做呢啲?留畀其他人做啰”。
但行家不愿做的生意,三人却百无禁忌一一接下,甚至连凶宅清洁也一并包办,“(行家)有时当我哋系怪兽咁睇㗎”。Ben相信承接多元化工作是殡仪业未来趋势:“人哋唔做,其实系唔系真系代表香港无呢啲需要呢?我觉得唔系。其实我哋都系想帮助呢啲有需要嘅人,去帮助一下佢哋。”
拒“罐头式”丧礼 开班授徒培育新血
他们认为殡仪为“福德行业”,属人性化行业,应“以人为本”,要尽量配合家属意愿,并有感业界从业员良莠不齐,令丧事过于商业化,逐渐变得“罐头式”,流程趋一式一样。Ben感叹:“好多人成日谂住‘我做好我的本分,我只做我嘅嘢’,无著重别人嘅感受,渐渐地做到好机械化,麻木咗。”
Alfred坦言:“每个先人,佢嘅人生个个都独一无二,唔应该全部都一样”,反问:“你婚礼你都会人性化,点解依家丧礼会搞成咁呢?”Ben认为殡仪业要与时并进,他也接过跨性别人士的个案,会因应家属要求调整仪式;他又举例指现时有家属办追悼会,会拍片纪录,“行内嘅睇法其实好多人一开始都好拒绝”,但他预计未来将会成为主流做法。
有一次他们的朋友为家人办后事时,发现业界质素参差,就建议他们开办课程培训后辈。三人深有同感,亦认为香港人口老化,未来业界需求将大增,必然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其后机缘巧合下,有人邀请他们开班,三人遂著手准备教材,整理业界处理不同宗教丧葬的惯常做法,编制一套全面及统一的教材,并分初、中、高级三个课程,堂上除讲解做法,提供练习及实习机会,希望透过课程培育出一批有心的丧礼统筹师,打破行业固有的“禁忌”与“罐头式”服务模式,传承他们相信的价值。
殡仪业年轻化 未来服务质素或先于家族名号
以往要吸引年轻人投入殡仪业殊不容易,行内多由熟人介绍,近年社会愈见开放,生死教育愈来愈多,加上电影《破.地狱》大受欢迎,不少年轻人有意入行。然而他们认为殡仪业仍是重传统观念的行业,故他们挑选学员时亦有要求,年龄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量,他们认为年纪太轻,较难获得主家信任,“老人家会话:‘弟弟你咁后生,你做咗几耐?’人地呢啲说话已经代表对你无信心”。因此,他们也不鼓励太年轻的人士踏入这行业。
坊间盛传殡仪业收入丰厚,报班的学员会否只贪图揾快钱?Alfred指这行多劳多得,也要看际遇,但认为殡仪业是“以人为本”,只要服务好,始终会有生意,“唔好想成谂住揾钱,帮人行先”,让每一个生命在最后一程都走得有尊严。
Ben坦言,目前殡仪业的主流依是“父传子”或家族生意,部分从业者可能“学到半桶水”,服务良莠不齐,这不仅对逝者不敬,也会让主家感到不满。Ben认为对没有家族背景的行外人而言,虽然初期可能在寻找生意上会遇到困难,不过他深信未来殡仪行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优质服务为先,而非仅凭家族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