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捕智障男】平机会推指引列特征 助执法者识别 惟非必须依从

撰文: 何宝仪 陈宇轩
出版:更新:

去年四月沙田美林邨老翁命案中,警方错误拘控1名中度智障及自闭症人士误杀,虽最终及时还其清白,但警方遭外界狠批。事隔1年多,平机会推出《执法人员与自闭症人士沟通指引》,向执法人员提供7项自闭症特征,包括重复对方说话等,教导执法人员如何识别自闭症及与他们沟通。不过平机会承认指引只供参考,无法律效力。智障男的兄长及社福界都欢迎平机会指引,盼警方多加参考,但有前线警员认为警察并非心理学家,难凭指引,便能完全识别自闭症人士。

平机会推出指引,教导执法人员识别自闭症人士及沟通方法,但并无法律效力。(陈宇轩摄)

就沙田美林邨老翁命案中,警方录口供时,该智障人士曾不断重复警方的说话,如“推伯伯落地”等,当时警员便以为是招认,结果错误拘控。据平机会《执法人员与自闭症人士沟通指引》,以便“对症下药”,列出7项自闭症特征,如该人士有否重复对方说话、有否强迫行为、有否极焦虑反应、有否逃避眼神接触等。

指引提及的7项自闭症识别特征:逃避眼神接触似乎不太明白说话对话有困难或看来不专注重复对方说话说话诚实,达直率或无礼程度展现重复和带强迫性的行为难以预想他们自己或其他的说话或行,会带来的后果

欧威豪是遭误控智障人士的哥哥,他坦言自己不仇警,只求制度改善。(资料图片)

指引提醒 勿因逃避眼神便以为隐瞒

指引亦提出于辨识自闭症人士后,如何按步跟他们沟通及注意事项,如应事先联络自闭症人士父母或监护人等;面谈时执法人员应避免有夸张表情、手势和语调;透过文字或图片等协助理解等。指引亦澄清部份误解,如自闭症人士逃避眼神接触未必是隐瞒、反应缓慢犹疑不等于编故事等。因应自闭症人士身上可能有心脏及脑痫药物,有需要时要服用,故指引也列明应留意医疗问题。

撰写时警方未肯提供内部指引参考

平机会主席陈章明表示,冀指引能保障自闭症人士权利,但承认指引只供参考。被问及指引不具法律效力,能否提供实际保障,平机会总监(政策、研究及培训)朱崇文回应指,相信过往不幸事件并非执法人员有法不依,只是对自闭症人士不认识,指引不是对执法部门“指指点点”,旨在帮助执法人员做得更好。他又称警方不肯公开处理自闭症人士的内部指引,平机会未能参考,但该会指引草案出炉后,警方曾回应称详尽和有参考价值。

张超雄盼平机会指引可涵所有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资料图片)

智障男兄长欢迎平机会指引

美林邨老翁命案中,警方错误拘控1名智障男子,其兄欧威豪对平机会指引表示欢迎,但只属参考,实际执行上仍靠警方内部指引,“一日唔公开个指引,我地都唔知佢地(警方)改咗咩。”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表示,平机会为权威机构,望警方采纳意见,但遗憾未涵盖其他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净系做自闭,咁智障、视障、肢体残疾或者精神康复者点?”学前弱能儿童家长会发言人李刘茱丽指,担心前线执法人员难以消化文件,未能贯彻建议。

有前线警员认为,难以单凭指引,便能有效识别。(资料图片)

前线警:非心理学家 难据指引识别自闭症

有前线警务人员透露,坦言警察非心理专家,一旦有自闭症人士未显示出平机会指引内的特征,辨识便难,认为平机会指引应配合“守护卡”运用,建议“守护卡”有社署或相关专业团体认证,防止滥用之余,也让前线人员更有效处理。

警方发言人回应指,欢迎平机会的指引,又指本月下旬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可让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随身擕带的“守护咭”、协助识别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的“行为指标”及“合适成人通知书”等。入境处则称,会参考平机会指引,并继续以专业及谨慎态度处理有关工作。海关指有既定内部指引,欢迎平机会发出《执法人员与自闭症人士沟通指引》,并会分发前线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