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感受型”接收负面资讯情绪大 专家吁转换方式减压

撰文: 吕凝敏
出版:更新:

修订《逃犯条例》草案争议持续逾月,连日发生多场游行及留守、清场冲突、民间各种不合作运动,甚至接连发生反对修例人士堕毙事件,社会弥漫一片负面气氛,有市民接收相关资讯后,感到情绪受困,国际心理救援组织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早前开设“救心热线”,协助被近日受《逃犯条例》困扰的市民,截止今日,已有近200名市民求助,当中28名属于有自杀倾向人士,该会呼吁有需要的市民应尽早求助。该会总干事杜永政表示,若属于感受型性格,应选择一些接收负面资讯后、自身情绪反应较低的渠道看新闻,压力将可减半。

杜永政表示,若发现自己接收负面资讯后情绪受困,应即时求助。 (资料图片)

不应等待症状持续逾月才求助

近日接连有人表达对反对修订《逃犯条例》草案的诉求后堕毙,引起广泛讨论,社会弥漫一片负面气氛。国际心理救援组织灾后心理辅导协会由16日开始,设立“救心热线51815501”,由注册创伤心理治疗师,为受事件影响的市民提供心理支援服务或治疗,总干事杜永政表示,截止今早,已协助近200名人士,当中有28个属于有自杀倾向人士。协会发出新闻稿,呼吁港人平日需多注意心理健康,杜永政亦表示,抗压力人人不同,当遇上困扰事情时,负面情绪困扰指数(Subjective Unit of Disturbance)可以很高,故不应等待情绪困扰症状持续逾月才寻求协助,应即时求助。

应了解自己心理本质

不少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当一人突然死亡,会有至少七个人患上难以治愈的创伤后压力症(俗称PTSD),如果死者属于多人敬爱者,情绪受困的人会更多。杜永政引述协会过往处理过的10万多个自杀个案当中,没有一个个案是希望走上绝路,提醒情绪受困的人应尽早求助。活于资讯发达的年代,市民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自杀新闻及意见,杜强调,当看到相关的自杀报道时,每个人应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本质,选择如何处理自己接收资讯的形式及频率。他举例,如属于比较感受型的人士,可以注意自己比较容易受影像、声音或身体感觉而影响情绪,只需改变接收资讯的形式及频率,“好似你食雪糕会胃痛,就算人哋唔会,咁你咪唔好食咁多;如果自己本身对影像好敏感,可以选择唔睇新闻片同相,转而喺收音机或报纸接收新闻讯息”,将可大大减低情绪的反应,增强对自杀资讯的免疫力。他补充,若不论文字、声音或影像都会大幅牵引自身情绪,可考虑减少接收相关资讯的次数,“平时一日睇四次,尽量改为一日睇一次,甚至几日先睇一次”。

杜永政又指,根据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数据显示,调查不同地区人士在不适当地接收负面资讯后的情绪,亚洲地区有三分一人会出现PTSD症状,他提醒,若自己是属于理性分析型,可助感受型人士走出困局,“需要更加体谅身边属于感受型嘅人,建议佢哋改变接受资讯的方法”。

“社会运动 情绪Secret”专页成立

近月有市民接收负面资讯后,情绪受影响,“社会运动 情绪Secret”专页昨日应运而生。管理员接受香港01访问,透露成立目的,是希望为网友提供一个表达因社运及议题引发的情感、故事或思考的地方,亦希望为他们提供释放情绪的平台,“未准备好分享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或安慰”。

专页由数名年轻人成立,网友可透过私讯,表达自己近日的情绪困扰,管理员经挑选后,会将部分个案及回复刊出,专页亦会转载一些传送关怀信息的漫画,盼能为网友提供心灵安慰。该名管理员强调,没想过要成为这些分享者的跟进社工,或专业辅导员,“但我们希望可以与分享者平等地、一起努力走下去”。

管理员盼在绝望中找前行力量

他指专页成立不足一天,收到的私讯,全是与近日因修订《逃犯条例》争议引起的负面情绪有关,“似乎大家都好唔开心,我哋会尽力又认真地回复”,被问及处理大量信息时会否感到疲累,他指若感到“心很累”,管理员也会提醒自己要慢下来,“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也有无力、疲倦的时候”。

对于现时情绪受近日事件影响的人,管理员发挥正能量角色:“我们一起努力吧!”他提醒,在绝望中总会找到一点让人前行的希望及力量,也会找到同行者,“希望我们都找到那一点光线,支持我们继续前行”。

求助网站和热线: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热线:23892222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24667350

东华三院芷若园热线︰18281

撒玛利亚会热线︰28960000

社会福利署热线︰23432255

生命热线:23820000

赛马会青少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Open噏”24小时网上辅导:91012012(SMS)

利民会《即时通》:351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