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猪.肉台篇】利润低两成只卖本地猪 八旬肉贩坚持四十载
清晨六时半天色仍暗,大围显径街市外的运肉货柜车驶至,工人把屠宰好的猪肉搬到手推车,再运到长旺肉台台面。十五分钟后,肉台老板黄金松已到街市,慢慢把卷闸拉起,生锈的闸门发出“隆隆”的声响,老旧灯管闪烁数秒,才照亮墙上“新界农场直销”的字眼。79岁的黄伯,40年前开始卖猪肉,多年来仍坚持亲自开车到耀生农场取港猪,即便本地猪利润较内地猪低两成,仍没有改卖,只因“本地猪好味又好食!”
黄伯穿上黑色水靴,套上白色围裙便开始工作。手起刀落,把猪肉拆件、隔毛、冲水,挂上铁勾,工序差不多完成时,街市喧闹声渐响起,窄长的巷道开始人来人往,黄先生怀著一腔浓浓的客家口音笑说“做猪肉,唔勤力唔得!”
卖港猪四十载 叹销量不及从前多
黄伯从前在乡下耕田种菜,39岁来港便跟随父亲在秀茂坪街市卖猪肉,“揾唔到工咪做住先!”一做便做了四十个年头。家中两位弟弟早期亦会帮忙卖猪肉,后来只剩他替爸爸打理肉档,他忆述当年一天能卖数只猪,生意好得很,街市内又有分店,后来秀茂坪街市重建,他便迁移到显径街市。“以前好做啲,𠵱家生意难做”黄伯指现时舖租及人工上升,销量却不及以前多,以往一日卖四只猪,现在日卖两只,每当碰上非洲猪瘟等猪疫问题,生意更为惨淡,一天或失二千元生意。
港猪利润低两成仍坚持 农场亲本地猪
黄伯多年只卖耀生农场的本地猪,内地猪成本价较低,利润高,儿子亦曾劝他改卖利润大陆猪,内地猪肉卖58元一斤,本地猪则卖60元,利润相差近两成,“一百蚊差二百蚊,好多架啦!”他却认为港猪较好吃,一直坚持卖本地猪。“本地猪色水靓啲!”肉质呈鲜红色,内地猪肉则呈白色。农场与肉台如此合作,便已过数十载。
其他肉台大多是透过买手购猪,黄伯四十多年来却一直亲自取猪,现时隔天驾车到清水湾道的耀生农场取猪。取猪当日中午时份,他便开著那辆白色街斗车到猪场,在场内选好四头猪,让农场主人卢生去取,有人进入猪栏,猪只便“嚄嚄”乱叫,他们合力把猪只磅重、送上车后,黄伯便把车开往上水屠房屠宰,待隔日运输工人把宰好的猪只放上肉台。
昔日元朗屠房亲宰猪
昔日仍有私营屠房,买猪只后他便带往元朗屠房,伙同伙计亲自宰猪,一人负责隔毛、一人负责开肚,看似困难,黄伯却笑说“两三分钟搞掂一只,好快!”后来政府兴建上水屠房,取替元朗、坚尼地城及长沙湾屠房,他便把猪只运到上水屠房代为㓥宰,连同运输费屠宰费用等等,共要付二百多元。
店面挂著一本传统日历,不工整的撕裂痕迹印证年月的消逝,黄伯说明年便会退休,把肉档交给儿子打理,那腔客家口音娓娓道出“无得话唔舍得,年纪大做不唔到就要退休,无力气斩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