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顾】小发明家堕毙 17岁男委婉告别 校长老师细诉谁之过

撰文: 吕凝敏
出版:更新:

近年学生自杀风气不灭,2017年,至少37名24岁以下青年轻生,包括9月一名16岁、有“小发明家”之称的高材生在凌晨堕毙;10月一名爱绘画的17岁男生,在油塘大本型商场堕下,他死前一天曾将遗书托付班主任保管。漫漫人生路,面前还有无数个可能,一颗又一颗生命却选择在年轻一刻殒落,有人认为是教育制度催命,亦有人归咎是学子抗压力过低。其中一名死者的小学校长海星认为,现今师生缺乏空间沟通,加上港人习惯压抑,使下一代的情绪无处宣泄;中学辅导主任周子恩则担心,被17岁死者托付遗物的班主任情绪,分享他多年来的辅导失败个案,提醒师长只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同行者,不要被内疚感取代原来的辅导热诚。

堕毙的16岁“小发明家”文锦鸿是乡师自然学校的校友。(鲁嘉裕摄)
有“小发明家”之称的16岁男生文锦鸿在9月堕毙,师生无不悲痛。 (资料图片)

9月5日凌晨,有“小发明家”之称的16岁男生文锦鸿,从屯门玫瑰花园寓所堕楼身亡。他品学兼优、曾多次在科技竞赛中夺奖,寻短原因未明。据悉,他的遗书仅透露希望父母不要自责,自己则希望去找世界真理。

死者有科学求真心 获奖无数

文锦鸿生前就读于“星之子”陈易希母校屯门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死讯传出后,师生无不悲痛。文在小四时曾插班在乡师自然学校,该校校长叶颂升(海星)当时指他有科学求真心、思想成熟。他在毕业话剧反思食肉文化,更带上洗衣篮,叫同学站进去,感受动物平日遭受的压逼。海星校长每年均收到谭李丽芬纪念中学寄来有关文得奖的消息,已毕业的文更于开放日重临母校探访,校长直言,当时不觉文有社交问题,对他的选择感到震撼及难过。

死者小学校长:小孩压力超乎想像

事隔三个月,海星校长对事件已不欲多谈,惟他慨叹现今小孩承受的压力超乎想像,容易令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而不自知。他指乡师自然学校属私校,辅导制度上与公立学校略有不同,“教育局设有SGO(学生辅导主任),会搞啲成长活动,若有个别个案亦可找倾谈,另有一位朋友有counsellor(辅导员)资格,每星期会到校一次,帮忙观察同学嘅情况,同样可向有需要个案提供意见”,但他强调这些机制只属支援性质。

+1

小孩为讨好父母压力大增

海星校长理解学生的情绪问题复杂,来自个人、家庭及社会因素,“乡师有好多插班生,有啲同学功课落后,佢哋对老师同学校嘅印象就系做功课,加上冇足够嘅玩乐时间,就唔开心;部分父母对仔女有好大期望,小孩为咗讨好父母,逼到自己好大压力;而社会嘅问责风气,令老师唔错得,增加心理压力,形成一个少做少错嘅气氛,师生关系疏离”。

教训小孩前先觉察自己当下嘅情绪,你一嬲就变咗系揾小朋友嚟出气。
海星校长
乡师自然学校设有“爱心聆听室”。 (鲁嘉裕摄)

除以上因素,成年人与学童沟通欠佳亦是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大人好易有种控制小朋友嘅意欲,唔听话就会闹”。海星校长指,推广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非暴力沟通)十分重要,“教训小孩前先觉察自己当下嘅情绪,你一嬲就变咗系揾小朋友嚟出气”。他强调,人有情绪正常不过,不能忽视,但若成年人也不懂安顿自己情绪,小朋友长大后会不自觉地“有样学样”。

忽视负面情绪 令小孩选择压抑

他举例指,现今社会对学生期望很高,要求他们从小便要思想成熟,“小朋友一喊,大人一系要求佢唔准喊,一系用物质氹佢唔好喊,一系就讲其他嘢分散注意力,但三种方法都是同一指向:忽视负面情绪”,小孩长大后便不懂处理负面情绪,选择压抑逃避,“因为佢哋觉得情绪出现系错嘅事”,一旦爆发起来,有机会产生伤害自己的想法。

16岁堕毙男生文锦鸿毕业于乡师自然学校。 (吕凝敏摄)
一有咩事出现,大家都希望教育局提供指引、要跟程序,唔通有指引就会无情绪咩?
海星校长

分享成长挫折 高考三次才进大学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海星校长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学业挫败经历。“我AL(高级程度会考)考咗三次先够分入大学”,惟最令他沮丧却是会考经历,“考之前爸爸建议我去英国升学,但我话有信心原校升到,结果唔得,就觉得自己违背咗承诺”,因海星当时没有想过其他出路,非常茫然,“因为会考𠮶次爸爸对我冇太大指摘,反而建议我去私校读,于是高考失败时,预算到爸爸反应不会过激”,他提醒,父母平日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

凡事需依指引办事的风气充斥社会,海星校长认为此举难以应用在需灵活变通的教育上,“一有咩事出现,大家都希望教育局提供指引、要跟程序,唔通有指引就会无情绪咩?”海星慨叹,指引大都只是用来卸责的挡箭牌,“如果老师需要指引先做到事,就唔系专业,系一部依足程序做事嘅机器”。

唔好成日话帮到人(学生),我哋只系同行者
周子恩老师
在中学担任辅导主任的周子恩,对该名堕毙17岁男生的女班主任情绪感到忧心。 (吕凝敏摄)

17岁男神秘留遗书 翌日轻生

学童轻生,对身边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0月11日,一名17岁姓麦的男生,将三封信件及一袋物品交予女班主任,强调翌日方可转交相关同学,当日更收拾睡房,将物件分装数袋。10月12日早上,麦出门前遗下个人物品及字条,写有“最后心愿”等字眼。原来,麦没如常上学,在油塘大本型商场纵身跃下。悲剧发生后,其兄始知悉有以上的自杀征兆……校方指涉事女班主任曾经对麦的行为提出疑问,麦当时笑著回答不置可否,基于尊重私隐,她没有拆阅信件。事后发现,均是类似遗书的内容。

是整个社会文化问题,人人捽数跑数,好难有空间畀人与人相处!
周子恩老师
一名17岁姓麦的男生,10月在油塘大本型商场堕楼身亡。 (资料图片/蔡正邦摄)

学生倾诉要求保密 先与其“约法三章”

在维护私隐与紧急事件之间,师长如何平衡?任职中学辅导主任的周子恩指自己进行辅导工作时,会与学生约法三章,“牵涉犯罪的不保密,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均不会代为保密”。周指,根据经验,即使学生开口前跟他们约定以上条件,九成亦会如实道出,“揾得我讲,即系想我真诚地畀意见,有啲事保密系帮唔到忙”。他认为,警觉性十分重要,需靠经验来衡量紧急状况及私隐问题。

对死者前老师情绪感担忧

“好多个案都系想求助多过求死,但有啲人有清晰计划(寻死),甚至刻意扮无事”,周子恩对涉事女老师的情况感到担忧,“根据前线经验,如有学生发生不愉快事件,老师也需要很长时间愈合伤痛”。

周子恩老师认为需靠经验衡量学生私隐及紧急状况。 (吕凝敏摄)

女学生毕业多年后 坦承隐瞒以往状况

“我记得嘅个案,十居其九都系我失败嘅个案,令我保持戒心,因为我哋做辅导工作嘅都只系人”。周子恩慨叹现今老师往往被繁重工作磨灭教学热诚,辅导老师更是越得学生信任便越忙,有心者百上加斤。他忆述多年前在校内发现一名女学生有异样,遂上前查问,获对方回复指“无事”,女学生毕业多年后与他重遇,主动坦承当年遭逢巨变,但因担心说出来增加老师的工作量,故选择哑忍,惟后来对欺骗老师行为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终向他揭开真相。提到这段往事,周子恩仍然哽咽,“原来佢哋会咁睇老师,我都唔知应该点做,只能尽力真诚地陪伴学生走一段路”。他慨叹辅导工作永不会完结,“唔好成日话帮到人(学生),我哋只系同行者”。

如果一个小朋友擅长吹牧童笛,喺呢个社会嚟讲,唔系一个价值嚟
周子恩老师
堕毙的17岁男生兄长一度在社交媒体发帖寻弟。 (网上图片)

难忘被学生反问活动有何教育意义

从弟弟的遗书中,麦的哥哥得悉他生前生活不如意,朋辈间反目及学业上有压力。他又指弟弟是一名DSE重考自修生,不太喜欢读书,反而对绘画有兴趣,如今却再无法欣赏弟弟的画作,对家人及校方无法阻止悲剧感到自责。精英制度下的教育,逼使学生成长路上只剩下分数。周子恩称,曾处理过一些个案,从小学开始已计算自己入读大学的机率,“如果一个小朋友擅长吹牧童笛,喺呢个社会嚟讲,唔系一个价值嚟”。

周举例指,有次他让学生在午饭时间画“秘密花园”(Secret garden)减压,“畀个女学生问我,阿Sir点解要做呢样嘢呀?有咩教育意义呀?”周慨叹,“做任何事也要有意义”的思想,早已植入学生脑中。

曾向当局提倡“休息日”不果

“是整个社会文化问题,人人捽数跑数,好难有空间畀人与人相处”,周子恩称,官员制订政策时流于数字,“一讲到要处理学生问题,就叫老师上多啲课程,证明当局‘做咗嘢’”,他反指应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师生有更多时间及空间相处,“每个人都系不可挽回嘅生命,唔只系数字”。他曾向当局提倡设立“休息日”,惟他无奈地说:“但好难说服人,点解无啦啦要休息一日”。

后记:香港的学生,有空间吗?

乡师自然学校其中一间课室内贴有歌词“我可以被这个世界淘汰 但不可以被世界击败”。 (鲁嘉裕摄)

“人嘅最高存在意义在于自我实现,如果佢哋冇空间实现,经常处于生存挣扎边缘,唔会有生存嘅渴望”,海星校长说。“百忙间系咪都可以腾出一啲空间相处,而呢啲空间唔一定要完成某啲事,真正嘅空间系要畀人有生活”,周子恩老师说。谈及学生情绪受困,两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均不约而同提到“空间”。访问过后,自行参观乡师自然学校的课室,发现其中一间课室的墙上,贴有一句歌词──“我可以被这个世界淘汰,但不可以被世界击败”。在竞争激烈的学习路上,人人怕输怕落后,教育变成一个追赶分数的游戏,学童早已失去“被淘汰”的空间,也放弃实现自我的空间,最后连喘息的空间也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被击败”。香港的学生,有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