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回顾】平均每9.3日一青年人自杀 数据解构为何踏上不归路

撰文: 吕凝敏 梁融轩
出版:更新:

本港近年学生自杀情况掀起关注,除了因自杀风气蔓延至小学生外,学习压力亦成讨论焦点。综合教育局、《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最终报告》、传媒报道及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数据,本港自2015/16年起,怀疑学生自杀个案呈上升趋势,今年与去年相比则略为下跌。今年经传媒报道的24岁以下自杀身亡的个案约有37宗,19岁或以下自杀身亡个案约有29宗,年纪最小的仅10岁。青少年寻死原因众多,当中留有遗书指寻死原因与学业问题有关的有6宗,约占20.7%;粗略估算,截至本月10日,平均约9.3日便有一名24岁以下的青少年自杀身亡。青少年生活、生存的警号,每隔十日就响起一次!

上月15日,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立法会上回应议员有关学生自杀的提问,指教育局一直要求中小学汇报学生怀疑自杀个案,以便跟进及提供合适专业支援,惟自杀身亡个案的性质和数字,须待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律程序完成后方能确定,而教育局没有向死因裁判庭收集有关资料,故未能就学生自杀提供经正式核实的数字。当时罗致光提供中小学向教育局汇报的怀疑学生自杀个案,在最近五个学年的数字:

在2012/13学年,怀疑中小学生自杀的个案有14宗,其后两个学年的数字稍为下跌,至2015/16学年再度上升至19宗,上学年度的数字持续高企。2016年11月的《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最终报告》中指出,2013/14学年至2015/16学年间录得的38宗中小学生自杀个案,轻生者年龄介乎10岁至20岁,当中63%涉及高中学生,而涉及小学生的两宗,轻生者均就读小六,正值学生处于过渡阶段或为日后出路作准备的时间。

今年个案略为下降

由于自杀身亡个案的性质和数字,须待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律程序完成后方能确定,2017/18学年的怀疑学生自杀个案,暂未有官方提供的数字。若以今年(截至12月10日)经传媒报道、24岁或以下的青年自杀身亡个案有37宗,19岁或以下少年自杀身亡的个案则有29宗,包括两宗12岁或以下的学童自杀个案,当中留有遗书表示其寻死原因与学业有关的则有6宗,其余寻死原因包括感情问题、家庭问题、生活不如意(同辈压力及与亲友发生争执等)、健康问题,亦有部分的寻死原因不明。粗略估算,截至12月10日,平均约9.3日便有一名24岁以下的青年结束生命。翻查资料,去年约有69宗24岁或以下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即平均每5.3日便有一名青少年自杀身亡,当时的青少年自杀率连续第二年上升,是八年以来最高,情况令人忧虑,而今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则略为下降。

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记录了近36年来的自杀率,15至2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在1982年最低的4.4,至2002年最高的12.7之间浮动,较整体自杀率为低。但不论青少年抑或是整体自杀率,在1981年至2006年间的分布都向上趋升,直至近10年变动收窄,分布轻微向下调整。

今年在19岁或以下的寻死个案中,包括10月12日一名就读中四17岁姓麦男生,在油塘大本型商场堕下身亡,事后被发现曾向女班主任及家人留下遗书及物件;同日亦有一名就读小二的11岁姓曾男童,疑受早前与其关系密切的祖母离世打击,在大埔广福邨寓所身穿校服堕楼身亡。

年纪最小轻生学童只得10岁

此外,一度引起社会关注的轻生个案亦包括9月5日晚上,品学兼优、有“小发明家”之称的16岁男生文锦鸿在屯门玫瑰花园堕毙,寻死原因不明,遗书仅表示希望父母不要自责;7月30日,17岁姓杜的青年因怀疑涉及顺天邨强奸案,在宝达邨寓所楼下的水渠房上吊身亡;以及4月5日,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与45岁母亲一同在将军澳蔚蓝湾畔堕楼身亡,生前留有遗书指愿与寻死母亲同葬,截至本月10日,是本年寻死个案中年纪最小的学童。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最终报告》亦有提及在2013/14学年至2015/16学年间的中小学生自杀个案中,超过97%的自杀个案涉及多个关注范畴,而关系(包括家庭及朋辈问题)及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及家庭适应)占最高的百分率。

香港青少年自杀率较中国、新加坡高

《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最终报告》中指出,2014年世卫死亡率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全球年龄标准化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有11.4人,15岁以下组别的自杀率最低,15至29岁的青少年群组,自杀人数占该年龄组别整体死亡人数的8.5%,是该年龄组别的第二大死因。港大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去年估测,香港每10万人中有12.6人死于自杀,15岁以下的自杀率去年估测每10万人中有0.2人,15至24岁的自杀率则估测每10万人中有8.9人,比2015年的8.4人及2014年的6.2人为高。若与世界各地比较,香港的青少年自杀率处于中游位置,以世卫列举2012年的数据为例,香港数值为10.3,相比中国的4.2及新加坡的6.2为高,但比韩国的18.2及日本的18.4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