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港澳办改革了,香港改革还会远吗?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三年前夏宝龙空降港澳办,外界看到的是人事变动,意识到地方治理经验的重要,却不清楚中共中央对港澳工作体系的调整。后来从个别的官方新闻稿中,我们才得知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更名为领导小组,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同时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但即使如此,官方多数仍是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来称呼夏宝龙,在最近全国两会前,才多见“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名义。

港澳办成立四十五年以来,虽然作为中共中央港澳工作的办事机构,却一直归属于国务院体系,计入国务院机构序列,而不是置在党中央之内。国家的党政有机结一,常见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但中共中央的办事机构大多数只是外挂牌子,而不是放在国务院体系之内。国台办就是以中央台湾工作小组办公室的身份置在党中央之内,而不计入国务院的机构序列。中共中央其他更重要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诸如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其办公室就更是如此。

国务院港澳办成立以来四度搬迁,现在位于月坛南街77号,与国家统计局三里河西办公区紧邻。(资料图片)

协调小组升格 港澳涉大战略

港澳办的名字“国字头”而非“中字头”,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自脱胎以来,港澳办的主要成员一直来自外事及侨务体系,由廖承志、姬鹏飞乃至王光亚,并且自成体系,培训出鲁平、张晓明等主任。在八十九年代,港澳工作的确涉及大量外交事务,由中英谈判到联络过渡,港澳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亦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区成立前后,中央主管港澳事务的是钱其琛。

在香港回归以后,港澳工作仍然带着外事思维、行政联络为主的性质。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成立之后,虽然由政治局常委出任组长,提高了港澳工作的层次,但首两任组长都是分管外事的常委,相信这不是偶然。因而亦不难理解,港澳办为什么仍然留在国务院体系之内,负责联络各界、协调沟通,以行政工作为主。

但香港先是发生了占领运动,在不到五年内又再爆发了规模更大、程度更严峻的反修例风波。不久之后,中央便调派了两个前省委书记分别接掌港澳办和中联办,说明了港澳工作远不能只是涉外、联络和行政。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香港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延宕多年未解,外部势力才能从旁煽风点火。要解决香港问题,必须从经济及社会矛盾着手。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升格为领导小组,反映的是中共中央把港澳工作的定性提升,涉及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从这个角度看,港澳办现在由国务院归入中共中央,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外到内、国到党、虚到实

由外事工作走到治理改革,从国务院搬到中共中央,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的组建,更标志着它将由务虚走到实干。以往的港澳办负责与特区政府联络、促进交流,向中央反映意见,但客观效果就是一片空白,国务院既不知道要跟香港交流什么,香港亦不懂得中央什么意思。中央港澳办作为党中央办事机构,职责比以往宏观而全面得多。除了要促进落实全面管治权、依法治港、维护国家安全之外,还要督促保障民生福祉、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论中共中央将以怎样的机制作出决策,中央港澳办的作用都是重大的,香港的战略意义更是明显。

中共中央这次没有沿用“长期繁荣稳定”的笼统字眼,应该可以让香港人更加读得懂。“保障民生福祉”其实对应“稳定”,但同时又超越了“稳定”。要达到社会稳定,《香港国安法》可以起一时之用。但要长期稳定,必须令民生得到改善,生活得到保障,从根本消弭不安因素。“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应“繁荣”,同样亦都超越了“繁荣”。要促进经济繁荣,以往靠赖的旅游业和金融业有相当作用。但要突破瓶颈,不只是可持绩发展,而且可以更上一层楼,经济繁荣再创新高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绕不过的路径。就连美国也无法与中国经济脱勾,香港更加不可能在国家的发展大局以外自辟蹊径。另一方面,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格局、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无一不需要香港的参与。

“一国两制”作为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的政治构想,同时亦与改革开放的国策有机结合。国家开放的门愈开愈大,但上海和深圳始终不是香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对外发挥的角色还是不可取代。这不是高或低,香港是否比沪深优胜的问题,而是各自的制度、产业不同,对于国家的宏观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上海发展金融,不是要舍弃香港。香港追赶创科,也不是要取代深圳。中共看发展,从来都不是零和思维,而是有机的,辩证的。

行政长官李家超3月17日在北京与中证监主席易会满会面。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亦有出席。(政府新闻处图片)

积极一国两制时代 直面治之问

幼稚的偏见将香港和内地放了在对立关系,视之为此消彼长,甚至渲染一种中央要搞砸香港的论调。但自反修例风波以来,中央对香港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单是援港抗疫以及支持香港对外通关,便说明了中央对于香港的重视程度。这一届政府好像也自觉任重,但不论是施政报告抑或财政预算案,除了重复十四五规划的八大中心之外,我们看不到官员有何发展蓝图。说法很多,方法很少。

上个月财政预算案发表后,特首和司局长奔走广州和深圳。上星期两会结束后,李家超更留在北京接近一个星期,带同局长拜访了多个国务院部委。显而易见,消极“一国两制”的日子已过去,中央组建港澳工作办公室正是“一国两制”进入积极、主动时代的重要标志。现在“治”的命题不能再被回避,不论是中央抑或特区,都必须回答香港如何保障民生福祉的问题,怎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

中央如果是要削弱特区政府的职权,香港官员倒可因为责任轻省了而松一口气。不过中央组建港澳办,不会改变特区政府是香港管治第一责任人的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党中央理顺了办事机制,不论是与中央部委的协调抑或与地方省市的合作,肯定都会上行下效,特区政府更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怠懒。中央对于香港由治及兴的希望,对于结构矛盾的关注,相信香港官员也会更加感受到。所以在积极“一国两制”的时代,李家超政府面对的要求更高,要有更主动的规划,更强大的能动性。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个改变,但客观环境的改变并不会因为官员未准备好而停下来,香港所需要的改革亦都会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