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解决问题”就要放弃台独  蔡英文的最大考验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蔡英文于就职演说中表示要进行经济改革。(Getty Images)

台湾第14任总统蔡英文20日宣誓就职并发表演说,提到“人民选择了新总统、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个字,解决问题”。这话似是多余的,执政者的职责不是解决问题,难道是制造问题?

要理解这话的含义,不妨拿它与美国第40任总统列根在1981年1月20日就职典礼说过的一句话作比较。他说:“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正是问题所在。”

列根当选总统,正值美国经济不景,通货膨胀,失业问题严重。他的处理方式,是大幅减税和撤回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目的是要让市场用它自己的“无形之手”拨乱反正,这就是“政府本身正是问题所在”的理解。

这套“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同样是香港前殖民地政府的施政原则。它的理念是:在一般情况下,倘若政府试图规划私营环节的资源分配,以及阻挠市场力量运行,它将会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损害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市民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

这套被批评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政策,经过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中的盲点与谬误已经表露无遗,就算是最保守的经济学家,都开始反思这套理论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它误解了市场和经济的运行,以为两者真的是有生命的个体,会“自然”趋向均衡。这种观点更错误理解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以为它们之间可以无缝对接,说穿了不过是一小部分人将意识形态说成是“普世价值”的迷思。蔡英文强调她领导的新政府是问题的解决者,面对台湾的困难处境,会作出“义无反顾的承担”,这应该是她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坚决驳斥。

然而,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蔡英文在演说罗列了一连串台湾面对的问题,包括濒临破产的年金制度、与社会脱节的教育制度、困扰所有家庭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失去人民信任的司法制度、面临瓶颈的经济发展模式、千疮百孔的社会安全网和愈来愈严重的贫富差距。她特别强调、视之为重中之重的,是年轻人的“低薪处境”和缺乏向上流动性。她用“动弹不得”四字,概括台湾年轻人的人生,形容他们的未来“充满无奈与茫然”。

为什么蔡英文说改变年轻人的处境就是改变台湾的处境?这当然是因为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更重要的是,若然年轻人的人生仍然动弹不得,对未来依旧感到无奈与茫然,为了宣泄不满,学运和社运就必然会向更激进的方向发展。结果,世代矛盾变本加厉,社会内耗愈演愈烈,其他的改革都将难以实施。

蔡英文在演讲中避谈以一个中国为原则的“九二共识”,只承认九二会谈的事实。(Reuters)

很明显,蔡英文最不想看到的,是年轻人用激烈的政治手段来为他们的经济困境寻找出路。她承诺要在任内实现世代正义,并视之为新政府的重大责任。这不是空谈。行政院长林全上任后首个政治决定,就是对参与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126人撤回刑事起诉。

然而,有一至为关键的问题,是蔡英文这个台湾问题的“首席解决者”所必须正视和明白的:两岸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倘若蔡英文未能妥善处理,不但会变成台湾最棘手、最严峻的问题,更会削弱新政府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它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其他“问题” 。

在就职演讲中,蔡英文将“妥善处理两岸关系”与“区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放在一起,说是新政府要承担的第四件事情,排名后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强化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显然没有给予两岸关系应有的重视。究竟是因为两岸关系不重要,所以毋须重视,还是故意视而不见,将其重要性降低,那就视乎每个人的解读。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说,只有确认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中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沟通机制才能继续。(中国台湾网)

蔡英文的就职演讲中,并无提到“九二共识”,更遑论“九二共识”的核心“一中原则”。她只说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以及应该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地发展”。难怪演说结束后,大陆的国台办随即召开发布会,称蔡英文讲话是“未完成的考卷”,因为她并没有确认两岸是同属一国的政治关系。

这当然涉及蔡英文的台独立场。众所周知,不管是李登辉时代还是陈水扁时代,蔡英文一直是民进党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制订者。2002年陈水扁提出台湾与中国不属同一国家的“一边一国”论,也是蔡英文一同炮制的。有评论甚至认为,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来看,蔡英文比陈水扁更接近李登辉,也即是说更倾向于台独。

这就容易理解蔡英文千方百计不想承认“九二共识”的原因,或许对她来说,“九二共识”和台独都是台湾人民的选项。实情是,正如港独不是香港人的选项,对台湾来说,台独也不是选项。对港独问题,我们已多次说明,在此不赘。今日中国国力之强大,它有充裕的实力阻止台湾独立,已是不辩自明的常识。从经济角度看,台湾目前与未来的发展,都要高度依赖中国大陆。

台湾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成功转型,跟蔡英文政府能否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息息相关。尽管从李登辉开始,台湾已采取措施,分散对外投资和经济活动,包括积极推动“南向政策”,但蔡英文在这次就职演说中,还是再次强调与亚洲及亚太区域国家的合作,目的与当年李登辉没有太大分别。

然而,过去二十多年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政府所打造的。今天两岸紧密的经济关系,更深刻地证明了,任何企图阻碍这种发展的尝试,恐怕都很难成功。或许,台湾应该思考两岸经济发展,究竟是祸还是福;究竟是成就还是败绩;抑或只是政客口中的“问题”?

蔡英文不是陈水扁一类的机会主义者。她确实是真心追求“台独”,并且有一股近乎宗教般的热情。这是可以理解、体谅和同情的。可是,身为执政者,或者作为“问题解决者”,当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危及人民的福祉,以及社会的前途与整体利益;你就别无选择要把它放弃。就好像蔡英文自己所说,执政者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信徒,更不是任何意识形态的奴隶。蔡英文说“解决问题”需要执政者“义无反顾的承担”。除此之外,也许还需要大胆舍弃自己某些一贯的信念和主张。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