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设施】395万元建成北区地标喺边? 上水街坊:似鬼片场景

撰文: 林绮琪
出版:更新:

九七回归那年,十八区几乎都努力与回归拉上关系。除了维港烟花盛放、尖沙咀文化中心外有回归灯饰,那一年大埔建成了回归纪念塔、青衣有一条行山径被命名为回归径、元朗八乡有一根回归纪念柱……
上水也不例外,七一那天,解放军驻港部队凌晨经上水入城,有民众冒雨迎接。12年后,区议会以此建设回归纪念园作纪念,更矢言纪念园会成为北区地标及旅游热点。这个花了395万元、建成8年来却仍然“隐世”的旅游点,又有多少北区友曾前往“朝圣”?

回归纪念园内5根铜柱,其实是抽象版的解放军驻港部队。(林绮琪摄)

沿着上水马会道步行,在经过龙琛路体育馆后、却还未到北区运动场的位置,仔细看会发现,那边有一个由树丛包围的空间,数根铜柱前,挂着一块偌大的“威武文明之师”牌匾,后方的墙上,记载了新界各区在九七时举行过的庆回归活动。对出空地有两支旗杆、两张长櫈,那就是回归纪念园。

北区友或许曾经步行或乘车经过那块巨大的牌匾,却鲜有人探究牌匾后的故事。自小在上水长大的郑小姐不知道哪里是“回归纪念园”,说起“威武文明之师”,她却能立即形容出牌匾所在地:“完全唔知𠮶度系纪念回归。”她说,由于家住附近,平日不时会路过纪念园,但从未进内参观:“无谂住入去㖞,𠮶度又唔系凉爽,又唔系靓。”又直言觉得该处“好似鬼片场景,夜晚睇应该几恐怖。”有街坊则对上水有回归设施感到惊讶,直言不知道回归纪念园的存在。

【回归设施.图辑】从青衣回归径的涂鸦 看山上一场香港主权之争?

纪念园内有一片空地及两张椅子,但甚少途人会逗留甚至坐下。(林绮琪摄)
“威武文明之师”的牌匾后方,列出了九七回归前800天,新界各区当时举行过的倒数活动。(林绮琪摄)

“威武文明之师”解放军铜像 写实与抽象之争

事实上,回归纪念园早于8年前已存在,而北区区议会当年曾就其设计,争论一番。纪念园的建设于2007年初在北区区议会上提出,至09年5月才动工。终在09年9月28日、赶及在中共建国60周年的国庆前完工。

园内的5根铜柱,其实是解放军人像,以纪念九七回归时,新界区各界代表冒大雨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入城、并将刻有“威武文明之师”字样的牌匾送给部队的情境。区议员们当时就解放军铜像应采用写实还是抽象的设计,亦曾有过一番争论。根据当时的区议会会议录音,其中一个区议员温和辉曾反对合约顾问的抽象设计:“𠮶几旧嘢成旧铜咁,又扭又拧,我自己接受唔到。”时任区议员吕庆忠则认为,铜像太写实,“夜晚市民经过会吓亲”;反而抽象设计的自由度更大:“而家𠮶几个人,你当系军队又得,你当系市民迎接又得。”铜像最终亦采用了抽象设计。

由于附近有多个屋苑及中小学,区内居民不时会经过纪念园,但就记者分开数天前往上址观察,均没有人进入回归纪念园。反而两旁的公园、运动场设施等,则不乏居民使用。(林绮琪摄)

冀成为北区地标及旅游点 落成八年乏人参观

根据北区民政事务处资料,回归纪念园面积约为370平方米,工程开支预算原为370万元,最终以395万元建成;另每年会进行维修保养,2016至17年度的维修保养费则约为24,000元。2009年完工后,当时无论是北区区议会,还是时任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均指纪念园将会成为北区的地标及新旅游点。当初负责工程的建筑师亦特地在纪念园内预留一块空地,让学校及游客可组团前来:“够2、30人企喺度,欣赏塑像同影相。”

惟记者曾在不同时段到上址,均发现无人到此参观,反而两旁的公园、运动场则频频有人出入及使用设施。北区民政事务处指出,由于回归纪念园属24小时开放,故处方未能统计使用人次。但上址落成后,每年回归及国庆均会用作举行升旗礼,每年的北区丰盛人生健乐长跑比赛亦以此作为起点。区议会今年亦已拨款63,500元,以在纪念园举办今年七一的升旗礼。

【回归设施】青衣行山径20年1900万修茸 街坊恩物还是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