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远X梁祖尧以本地萝卜交流城乡文化 办“四季食桌”活化谷埔

撰文: 吴美松
出版:更新:

保育团体“旅创工作室”为了推动乡郊活化,上月元宵节在沙头角谷埔村的李氏大宅,举办了一场“食桌上的文化交流”,并邀得舞台剧演员梁祖尧负责下厨,以时令本地萝卜为主食材,炮制客家菜盛宴,与参加者透过食物去交流城乡文化。

负责项目的“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主席、“活现香港”共同创办人及CEO陈智远认为,用可持续旅游的方法去帮助乡郊发展,可以将香港最美好的事变成旅游体验,而“好的旅游”应是保护和彰显一个地方的独特性与文化软实力,而不是被动地取悦旅客,甚至“打完卡就走”。

“四季食桌【春】”于元宵节当日在沙头角谷埔村李家大宅举办。(吴美松摄)
“四季食桌”参加者进入谷埔前,会先在导赏员带领下游览沙头角禁区。(吴美松摄)

陈智远:应善用乡郊发展深度游、不该打完卡就走

该活动名为“四季食桌”,为“旅创乡郊计划”的其中一项活动,会每季进行一次,以春夏秋冬时令食材为主题,在沙头角谷埔村李家大宅设宴。活动获乡郊保育办公室“乡郊保育资助计划”资助。参加者在进入谷埔村前,会由导赏员带领游览沙头角特色景点。

大多旅行团都是“鸭仔团”,走马看花地拍张照片、“打完卡就走”,陈智远认为不该如此,应善用乡郊资源发展,而且乡郊更加有潜质可以做些比较有深度的事,因为城乡生活文化不同。而香港政府现时常说要“留人喺香港”,陈智远觉得香港要做到可持续旅游,就应好好运用乡郊。而他们团队在构思合共24个活动,包括4次的“四季食桌”时,就抱有一个强烈理念,就是整个项目一定要为期一年,这样才可以掌握印洲塘一带不同客家村的四季变化。

陈智远受访介绍“旅创乡郊”及“四季食桌”构思理念。(吴美松摄)

办“四季食桌” 来一场“食桌上的城乡交流”

当确立活动方向,陈智远第一时间想到“食”,他指饮食较容易连结情感、回忆,是一种“common language(共同语言)”;说到历史文化,大家未必很有兴趣,但说到“食”,基本上所有人都会被吸引。而“食”加上“四季”,就顺理成章举办“四季食桌”。他补充指,不同地方以风土饮食推动乡村活化很普遍、亦很有效,但在香港就比较少见。

陈智远又提到与乡郊“共创”及“共好”的概念,“共创”方面,他想到可以在城市邀请一位喜欢下厨,又熟悉种植的人参与其中,来一场“食桌上的城乡交流”,于是邀请了有煮食及耕作经验的舞台剧演员梁祖尧,为参加者烹调两道菜式,亦可与李家“交换食谱”。至于“共好”方面,他认为对乡村居民来说,“旅创”是一个好好的机会来推广自己的优点;他亦有信心“四季食桌”可以持续发展,当这个模式成功后亦可扩展到其他乡村。

梁祖尧下厨炮制本地萝卜:香港好多农夫努力种嘢畀大家食

获邀在“四季食桌”中下厨的梁祖尧特意选用了本地萝卜,他认为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很重要,“如果我哋自己唔食香港人种嘅嘢,香港嘅农地就冇办法被保护”。他认为,没有需求的话,就没有人会种植,那香港的农地就可能会变成停车场、被用作弃置泥土或堆填区等,“其实香港好多农夫好努力想种嘢畀大家食”。

梁祖尧指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很重要,“其实香港好多农夫好努力想种嘢畀大家食”。(吴美松摄)

他又说,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育一个地方的文化,所以他形容“四季食桌”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而透过共同享用客家菜与参加者连结、交流,“系一件好幸福嘅事”,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城乡共融的活动。

参加者Wini(左)及Freda(右)与鱼灯合照。(吴美松摄)

“四季食桌【春】”参加者Wini表示,以前来过谷埔村,但当时只是拍摄了芦苇草后便离去,若没有导赏带领,不会清楚谷埔村现况。她又坦言,当时觉得村内环境十分阴森,令人却步。而今次参加活动,是因为很多内地人在“小红书”上分享香港景点,她觉得作为香港的一份子,“唔应该识得比小红书少”。

另一位受访者Freda则称,过去一直有参与本地导赏团,曾跟随“活现香港”游览湾仔。今次报名主要因为可以在谷埔村品尝到李家炮制的客家菜,其次是可以游览沙头角。她又承认对香港认识不够深,故她认为乡公郊导赏团有助加强对香港的了解。

“01心意”与过百慈善团体携手筹款,让社区变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层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