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顽缠】8、90后债务调查:三个𡃁仔一个债仔 人均欠卡数8万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在上个世代,人们成为“债仔”的原因通常比较“典型”,不少长辈的认知是“好人好姐不会问人借钱”,由遭人白眼的黄赌毒、炒股票等等;到比较受同情的家人患病、生意事务等。他们借钱,若非经由亲人朋友,就是银行或高利贷。然而,在今天香港,有为数相当多的青年,都因为种种原因而背负债务。他们很多都不嫖、不赌、不吸毒,而只是为了交学费、买家具或旅行这些再正常不过的原因,而成为债仔。除了上面提及的亲友、银行、高利贷这些传统方式,新兴的信用卡普及化、低息贷款公司林立,借钱比以往更容易、方便,促成了这一代债务青年的形成。

环联的调查发现,近95%人拥有最少一张信用卡,90%人都能准时找足卡数。(资料图片)

借钱方式多样 廿岁就要债务重组

投资者教育中心在今年5月底公布了一个关于香港青年财务状况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00多位受访者当中,有近三分一人负债。每人平均欠款额达37,000元,有部份更高达50,000元或以上。同一机构在2015年发表的《IEC调查研究:金融理财及借贷的知识、态度与行为》显示,撇除信用卡与楼宇按揭,1,700多位受访者中,亦有五分一人在过往12个月曾经借贷;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资助处的数字,现时仍未清还学生贷款的在学学生及毕业生数目已累积超过20万。这些数字,表示除了信用卡,现金借贷以及学债亦是香港人负债的缘由。

年青人大多在大学、刚出社会工作就拥有信用卡。对于网上购物、旅游,甚至只是在香港购物,信用卡无疑是个方便的付款途径。惟整个信用卡系统同时是一把危险的双面刃,香港大学民意网站曾进行调查,八、九十后青年人均拥有2.5到2.7张信用卡,每月平均卡数约占收入三分一,九十后更超过四成,平均最高卡数总额约$80,000。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欠卡数期间仍会进行高消费活动。亦有三成半受访者曾经用信用卡衍生方法还卡数,例如现金套现、现金透支、“卡叠卡”。加上信用卡复杂的利息系统,若每月只还最低还款额、或是没有一笔过还清现金透支,加上利息,实际金额随时递增至最初金额的四倍多。信用卡对不熟悉这系统的青年而言,可说是个危险的财务陷阱。

除了信用卡,现金借贷亦是青年债务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向银行、财务公司、朋友甚至家人借钱,都属于现金借贷。记者向“香港债务重组中心”查询,中心职员指因无力还款而需要做债务重组的人,年龄集中在20到40岁之间,欠债金额大多为他们入息的十倍左右。至于借贷原因,离不开过度消费、应急周转、填债等等。

即使不是向银行及财务公司借贷,大部份年青人都曾向家人朋友借钱,买电子产品、旅行、付租楼按金、付首付、买家具,种种入不敷支的状况,在网络讨论区随处可见;你身边也总有一两个,甚至更多。

储蓄的前提

不少财务专家,中老年人对年青人财政状况的评论,多为“不懂理财”、“揾几多用几多”,呼吁年青人量入为出、要养成储蓄习惯,相信新一代都耳熟能详。年青人学懂储蓄理财固然重要,但他们实际上有多少条件去储钱?

香港生活指数与日俱增,据去年英国《经济学人》研究,香港一跃成为全球133个调查城市中,生活指数排行第二的城市。即使撇除数据,从衣、食、住、行等必需品,到电子器材、娱乐奢侈品等,十年前与现在的价钱差距也十分明显,通胀是绝大部份城市人能感受到的。

另一方面,薪酬却不见显著增长。收入中位数、各行业起薪点不见得赶上通胀。过往持有大学学位,求职竞争中算是一项优势,现在或许只是某些专业的门槛,起薪点与高中、副学士毕业相距不大,还可能多背负十数万的学债。

每月领到的薪水,扣除家用、交通、饭钱、还Grant Loan,部份人不与家人同住,额外多交一份租金、水、电、上网费,正常社交、消遣娱乐、拍拖,算是半必需半奢侈的使费。把月薪减去上面的款项后,或许已剩不了多少。一年储下来,去个旅行减减压,回来发现储蓄金额回到三位数字;又或者家中某电器坏掉,换一台新的,然后存款花掉大半。

债仔出路何在?

从上述状况思考,不难想像青年为何惯于使用信用卡购物。若能善用信用卡的分期还款,的确能够同时做到消费与储蓄。然而,银行、信用卡公司十分乐意帮客户增加信用额,眼看不少人薪水只有$15,000至$20,000,每月却有$200,000的信用额可供消费(一个人还有可能拥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如此情况,除非有极佳的自制能力,不然容易掉进卡数陷阱中。

在这城市中,你、你们、我、我们、他、她、他们、她们,很可能都是以某种形式、背负着大大小小金额的债仔。出路,或许是每星期用数十元,划六个数字,买一个14,000,000分之1的机会;又或许是等待升职加薪,加到能够负担必须使费、消遣娱乐奢侈品之外,同时能储起一笔钱。只是,到时又可能会去思考供车、供楼,以“车奴”、“楼奴”的方式,成为“高级债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