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街】居港鬼佬独爱唐楼 独购25单位复修 反市建局拆楼重建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旧城中环”一词近日不胫而走,原本是旅发局最新的推广活动,在不少市民心目中却变成极大的讽刺:市建局重启上环士丹顿街/永利街(H19)项目,牵涉总共16幢唐楼。近日又向城规会申请放宽地积比率,以兴建20层住宅连商场大楼。与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低密度重建的承诺相违背。
钟情唐楼、居港22年的纽约人Dare Koslow认为唐楼是本港独特的建筑物,见证香港过去数十年变迁,政府不应肆意拆卸。炎热的周末午后,他带记者视察重建区内的唐楼,汗流浃背也高呼:“不要豪宅,不要大型购物商场!”

纽约客的一半人生分给香港

Koslow今年54岁,正宗纽约客,生于曼哈顿下城苏豪区(SoHo)。他的童年时代,这个小社区遍布低密度联邦式公寓,镶嵌在外墙的铁制走火梯,街道上泊满福特汽车。60年代苏豪从工业区转型,艺术家与民谣歌手进驻。也许他小时候听过一缕John Cage的琴声、瞥见过Andy Warhol的插画。区内著名的公共空间华盛顿广场公园(Washington Square),歌手Bob Dylan每日与女友在此散步、探索城市与灵感。

Dare Koslow是居港纽约客。他对唐楼情有独钟,认为唐楼彰显了中上环旧城格局。他不惜花费购入唐楼,将其翻新复修,为的是阻止市建局以拆烂楼为名,摧毁旧城区。(潘思颖摄)

Koslow居住的公寓,一幢6伙,邻里关系融洽,经常聚会。同一天空下,相隔数千公里的香港,吴楚帆高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言犹在耳。长大后他从事广告业,95年来港工作,邻里情谊今不如昔。他住过宝马山豪宅,耍手拧头:“邻居出出入入,很少交谈;而且保安严密,就像割裂了家与社区的联系,我实在不大适应。”

直到04年他搬到上环太平山街的唐楼,他才在这里找回与苏豪相似的社区连系。“你知道吗?我放工后会徒步走回家,就算我是洋人,居民乐意跟我打招呼。我长期光顾那里一家大牌档,饱尝本地小食,又可以跟老板学广东话。多年来我看着老板3个儿子长大,Johnny、Peter和Sunny,我称他们为JPS。”

这幢位于城皇街的唐楼,并非因为政府拥有物业,才有孙中山铜像。“这是业主自己喜好加上去的。”Koslow说,重建范围内不少唐楼外观美好,业主也有心翻新和保养,并非如市建局所说般全都是烂楼。(潘思颖摄)

翻新唐楼对抗市建局拆“烂楼”

当香港人追逐新盘、上车盘,Koslow一掷千金,直到目前为止,已购入中上环25个唐楼单位。最旧的单位有60年楼龄。聘请专业设计师及建筑师翻新复修,放租予回流港人或喜欢唐楼的外国人。

他在上环水池巷拥有的1,500呎唐楼单位,前身是印刷厂。虽然内部改建成客厅和开放式厨房,但主力墙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订单字句,他原汁原味保留。“我从唐楼见到老香港的动人之处。那些经历了数十截风雨、变迁的唐楼,见证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以及草根阶层生活、作息的故事。许多本地唐楼业主嫌弃自己物业,充满贫穷、破烂的印象。但是透过适当复修,唐楼仍然可以住人,而且一点也不丑。”

纽约充权师奶 证规划须由下而上

近10年,市建局在中上环一带推动重建。Koslow批评市建局正正利用业主及大众对唐楼的负面印象,动辄指重建范围内的唐楼“日久失修”、“有结构风险”,祭出“公众安全”的旗帜。

铁丝网后本来是一幢唐楼。市建局的重建项目拖延逾10年,业权收购进度一直缓慢,这些空置的地盘一直有保安看守。(潘思颖摄)

Koslow说,纽约有个在城市规划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假如仍在世,她绝不同意市建局的做法:“我们不会随便清拆旧建筑,不会牺牲社区和居民群体生活,来换取政府库房收益。50年代,Jane Jacobs虽然是一介师奶,但她与街坊成功保护华盛顿广场公园,免被政府道路工程将公园切开两半,破坏公共空间。她令不少纽约人明白,城市设计要回应人的生活所需,规划应该由下而上;地标自然构成,并非人为刻意创造。在香港,每个业主本身就已经是市建局,必须参与和思考城市规划,不能任由政府说了算。”

目前他有一个士丹顿街的单位,正位于市建局重建范围,市建局手握5成业权,余下的3个业主都是鬼佬。他说,买唐楼是为了保存历史建筑,不会卖出业权,“假如市建局用土地收回条例收楼,我一定采取法律行动。”

【永利街】市建局反口 拆全部唐楼建逾20层高商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