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桥】大潭水塘有维多利亚风格拱桥? 古桥专家带你行战前水塘
大潭水塘位于香港岛,是其中一处热门郊游地方,不少明星也来打卡。但你知唔知,水塘除了湖光山色优美外,原来有21项法定古迹,当中6条是古桥,还有维多利亚风格拱桥。
建水塘源于开埠初储水量不足
现为古迹办高级文物主任的李伟明是土木工程师,负责天桥设计至今30余年。他在2010年修读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时,论文题目便是香港古桥,并将此出版成书。李说,“简单来说,谁做庄家,谁就领导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现在香港桥的建筑,除非要特地建造地标,如青马大桥跨度1,300多米,设计上颇具特色;否则大多数只会考虑行人舒适,建筑标准化,沙田的桥随时能在马鞍山找到一式一样。”由于大潭水塘建于维多利亚时期,故那里的古桥能反映当时的水利建筑特色。
现时全港有17条古桥获评级,12条是法定古迹。大潭水塘拥有其中6条。大潭水塘由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及大潭笃水塘组成。上水塘是全港第二个建成的水塘,源于港英政府开发维多利亚城(今中西区)后,人口增加,食水供应不稳。开埠初期,没有健全的供水系统,居民只能从水井与溪流打水。首座落成的薄扶林水塘容量最初只得200万加仑,但当年全港用水量为每日50万加仑,加上冬季雨量少,储水量不足,很快不敷应用。
1888年,大潭上水塘落成,可储存3亿加仑食水。水从主坝下的输水隧道,引到黄泥涌峡道的水管,再由宝云道输水道至马己仙峡道口的食水配水库,供应给中西区居民。1917年,工务司漆咸(W. Chatham)提议扩建的大潭笃水塘落成,整体储水量由4亿7百万增至12亿加仑。
香港唯一石砌输水道古迹
既然大潭水塘分成几部份,要跨越山峡与湖泊,桥不可或缺。与上水塘同年落成的一条石砌输水道(Masonry adeaquct),行人在上,水流在下。李伟明踏踏桥面,手放在栏杆上,“这条桥全长42米,由13支花岗石砌成的支柱承托,最短的石柱也有3.5米高。输水道将浅水湾半山的山水引入水塘,表面以花岗石板铺盖,设计成人可行的桥。”
这条上水塘石砌水道,是香港目前唯一的石砌水道法定古迹。但放眼世界,有不少声名显赫的水道桥。西班牙中部的塞哥维亚输水道(Acueducto de Segovia),建于公元1世纪,以167个拱门支撑。输水道将来自离城17公里的河水引入城内。法国的加尔桥(Pont du Gard)同样建于古罗马帝国时代,目的是将尼姆城以外50公里的天然泉水引到城内。
英式拱桥藏身战前水塘
相信不少到大潭郊游的市民,都会对一条近大潭道水塘入口的三孔石拱桥留有印象。站在桥上,可远眺大潭笃水塘主坝,及坝顶的大潭道。李伟明介绍这条桥的制式,桥有三个半圆拱券,每个圆孔之间相距一样是50英呎(15.2米),相等于1.5架巴士长度。
拱桥(Arch bridge)原来需要较高建筑费及技术,而广东人出于经济考虑,倾向建造平桥(Flat bridge)。“拱桥如何承载行人重量呢?原理在于桥的拱顶有块拱心石,透过券面石,向左右两面传送负荷力到桥墩。桥身同时由拱顶加厚,将砖石叠到桥墩,两者紧密相连,有更好的抗震力。”当水波平静,拱桥的半圆拱倒影水中,线条分外优美。
“中式拱桥多见于江南地区。大概是迎合才子佳人,拱桥通常有额外的装饰如龙头凤尾。但英式拱桥设计朴素,建于1858年的威尔斯古桥Hengoed Viaduct,就与这条大潭水塘拱桥颇为相似。”李伟明指,维多利亚式古桥在香港能保存至今,难能可贵,而且它见证香港水利工程发展,可谓珍贵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