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唱片】27年CD交易所将结业 老板:香港容不下最细的唱片舖
“信和冇变,系人变。”镇守信和27年的Carl绝对有资格这样说。
1990年1月1日,张家裔(Carl)开办全港首间二手CD舖——香港雷射唱片交易所(CD交易所)。今日(4月18日)Carl在Facebook写道:“香港,最终其实也容不下世上最细的一间唱片舖 。”“死因”可以众多:地产霸权、生意式微、年纪大、家庭,唯最大原因是信和容得下唱片铺,香港人却变得容不下一首歌的时间。
全港首创二手CD店 偶像变老友
“我下个月生日,就嚟攞到长者卡。”店门上贴着达明一派的海报,Carl妒忌达明一派可以有31周年,CD交易所只渡过27个年头。Carl看来不像65岁,对答如流,记者要瞄准机会才能在他连绵不绝的话语间加插一句。他慨叹自己都快要忘记客人边个打边个、还有那个关于刘以达(达哥)的笑话,“𠮶阵达哥嚟揾我吹水,匆忙之间借咗条男厕锁匙冇还,搞到我要配过一条。”这里每只碟都附上手写的二、三百字碟评,可以试听再买。于是,来的不只是识货之人,还有明星,达明一派便是其中之一。有时,有些明星不便现身,便叫助手来买:“始终明星来信和不方便,加上信和那时形象不好。”
Carl形容1990年的信和是个“废墟”,他算是第一批开荒牛。“𠮶阵的信和你想像不到,睇相、集邮、卖钱币,后期有卖明星相,那些落选港姐的都有好多人买。”那时的信和,是个大雨时节地库会水浸、厕所有道友针筒、黑社会卖四仔的地方,亦早已有不少唱片店进驻。Carl与拍挡却很“够姜”在信和地库开全港第一间二手CD店,后来更以自己口味作招徕,只收二人心仪的唱片,例如独立音乐和电影原声碟。
“结业后,我不会再行信和”
咁“够姜”,只因信和多元化。
信和的唱片舖头,玩跟风的、玩“性格”的,什么类型也有。CD交易所卖当然是走“有性格”的路线,甚至有网民说:“已经分不清CD交易所的特色,是来自CD,还是老板。”点样有性格?有次达哥想购回自己的海报,Carl也敢耍手婉拒。
“信和是个多元化、亲切、草根的商场。”Carl爱信和的多元化,但他与店舖以外的人却隔绝,自顾筑起一人乐园。信和曾有Zoo Records这类独立音乐的龙头店、卖中文新碟的Sky Music。店与店之间虽非同行如敌国,却又不是众志成城那种,算是一个各自为政的世界。Carl叹说:“这里(店舖)像我的乐园,我在信和与人隔绝,没什么信和的朋友,除了客人.......结业后,我不会再行信和,因为没有我自己的地方了。”
“信和冇变,系人变。”
信和容得下,香港却容不下。如此草根的商场,一个不足100呎的舖位月租竟超过两万元,Carl笑说:“我从来不怨租金怎地如此疯狂高企,只怨自己无本事。但以后大家要做唱片舖的,尽可能一开始便买下那舖位吧!”17年前,同一个舖位,月租2800港元。一句“地产霸权”,家乐坊变、琼华变、是否连信和也变了?“信和冇变,系人变。”Carl坦言舖租高、人流少是主因,但归根究底还是时代变,“呢家人流点解少?因为香港变得好灰,人人工时长,变得好忙,根本冇时间接触靓嘅野-音乐,人冇闲情听歌。”
有些人希望在美好的时代结束,Carl指最美好的时候早已过,这几年都是挨着过,“信和最辉煌系90年代,香港也是,不只是唱片业,整个香港都朝气勃勃,人人有希望。他们来信和是袋定钱,想买好嘢走的心态,现在行信和?只是过吓日辰。”
“我迟啲有两蚊搭地铁,仲方便交收。”
翻版唱片、网上下载歌曲都挨过,却敌不过香港生活习惯改变,乐园要结束了?Carl解释,“我只系换过方式玩下去,时不与我,可能转在网上形式买卖唱片,没有一个实体空间。交流形式只剩下买与卖,可能对方连我个样都唔会记得。”Carl慨叹,网络是唱片“死因”之一,他却要依赖这个方式继续生存,真讽刺。Carl身后贴着一张“信心崩溃 苦中作乐”纸条,那是金融风暴后贴的,他是一直走过来,“我迟啲有两蚊搭地铁,仲方便交收。”Carl笑说。
究竟信和最风光的时代是怎样的光景?明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