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异想.一】60年代3万人露营 暴动后为消耗青年精力?
近年在社交网站不时见到有人“开心Share”露营照,见到“逼爆”营区的墟冚场面,可见露营再次成为热潮。
但你可知道,如今的这个露营“热潮”,比起上世纪30年代露营成为“国际盛事”、甚至有广播直击;比起60年代有约3万人陆续于暑假上山、连港督也要到场探访,可谓小巫见大巫。让我们回顾露营热潮当年在港有多“威威”!
1937年,第5次世界童军大露营在荷兰布鲁曼达(Zuid-Kennemerland )举行,经全国甄选后,中国童军总会共派出一行27人出征,团员多数为华人,可见到30年代末期露营风气已开始在华人社区推广开来。
记者翻查上世纪30至50年代的旧报纸,有提及露营的新闻中,大多数均为童子军或防卫军组织下之活动。相信这段时期的露营仍未普及化、仍未成为市民假日时的消遣活动。
旅行家陈溢晃对此如此推测:“因为露营通常需要携带大量物资如营幕、炊具同行。那年代平民一般清贫,唯有加入团体组织方能借用到相关物资。”此外,怎样选址和如何扎营也是一门学问,安全起见最好经过导师指导、及组队前往,而一般要加入团体才能学习到相关技能、或结识到志同道合的山友。
当时各大报章除了刊载各旅行队招人的资讯,每周更会有固定远足及露营特刊或专栏,如《新晚报》的“旅行家”专刊、《新报》的“郊野新地”、《天天日报》的“旅行与摄影”。可见当时露营远足的潮流何等兴盛。
70年代:郊野公园正式成立 标准营地概念兴起
因应露营热潮爆发,市民频繁进出郊野也引起不少环境污染问题或意外,政府遂于1976年正式实行《郊野公园条例》;并于1977年6月划定第一批受法律保护的郊野公园范围,包括城门、金山、大潭、狮子山及香港仔等,又指定了部分露营地点。只是因郊野公园地大脉博,相关执法极麻烦,陈溢晃指法例生效后不少人还是随意随地露营。
80至90年代:各式娱乐兴起 本港露营热退减
据《香港工商日报》报导,1980年7月本港在郊野公园范围内已有19个指定露营地点。但80年代起,各式娱乐场所如夜总会、卡拉OK纷纷涌现。陈忆述:“如果不是本身很热爱大自然,露营只为与朋友聚旧的,很容易就转移到这些其他娱乐中。”
而本身喜欢大自然的,也因各式宿营场地如青年旅舍的落成,转为宿营。“真正的露营,应是以天为被地为席,而以这为目标需要携带很多物资。那年代的营幕多以帆布制(现多为尼龙制较轻)、扎营用的营棍大而重,携带很不方便。很多人嫌麻烦,就不露营了。”
差不多时间,内地改革开放,行山发烧友圈子中普遍认为内地的山水更壮丽,长假期时多转而到内地远足。自此本港露营热潮渐退,各大报章的每周固定远足专栏,亦于90年代起陆续被取消。
千禧年代:科技令露营起死回生 仍未及当年兴盛
踏入互联网年代,各行山露营网上群组涌现,对大自然有兴趣的年青人找到志同道行的山友结伴,露营再次成为热潮。
不少内地人亦开始在长假期来港露营。2012年十一黄金周,内地自由行游客在贝澳扎营致乌烟瘴气,一度惹起港人民愤;康文署于翌年推出“港人港营”措施,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和农历新年假期期间,港人可于一个月前填表优先申请使用营地。然而,新措施推行首日,31个预订营位只有5个人如期到来扎营,失约率高达84%。据报浸大社会工作系讲师邵家臻当时指,因事件涉及中港矛盾,可能有港人不管三七廿一先预约了,可怜露营活动却成为了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