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之乱】钟情旺中、Lolita 旺角女生:呢度嘅定位就系Cheap
旺角是许多电影的题材,因为在街角及巷弄之间,蕴藏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在城市学的角度,这称作“多样”。旺角从1910年代起,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商业及娱乐,更蕴酿出独有的文化。由满足劳动阶层的需要,到转营至中档次消费场所,每个阶段犹如大自然的更替。然而,政府与发展商的掺和如同扰乱了旺角的生态,旺角独有的街道又剩下了多少?
回到问题的基本,在追逐潮流及数字时,城内人的故事,我们又知道多少?
摄影:江智骞、梁鹏威
走在旺角街头,不难看到精心打扮的年青人在西洋菜街、弥敦道上逛街。27岁的蔡曦瑶居住在砵兰街二十多年。这天她带我到经常流连的旺角中心逛逛。我们并肩而行,终于我禁不住问她:“你觉得自己MK 吗?”
难以宣之于口,全因“MK”一词带有贬意——主要指打扮夸张、言行举止引人注目的年青人。蔡曦瑶在旺角成长,除了浸淫在“MK”文化外,还要忍受旺角的挤拥。“住屋邨有自己的社区,但我住旺角要同其他人分享我的社区。”我们是否忙于关心旺角的新鲜事,连居民的声音也轻易被喧闹声掩盖?
蔡曦瑶站在旺中门口旁。她穿上一袭粉红色碎花短裙配衬牛仔褛,脚踏露指高跟鞋;棕色曲发下,双眼的睫毛犹如两把扇子,说话时经常上下拨动。这身装扮是购自旺中的吗?“不,是始创的。”她笑说。
我们甫走进旺中地下的店舖,蔡曦瑶很快便“进入状态”。我们由地下开始逛,途中看到25元背心、19元外套。她翻著仅售4元的上衣,神情兴奋地说:“呢件我一定返转头买呀,抵到咁。”
旺中是售卖平价女装的集中地,看到小店一间接著一间,衣服、鞋子、首饰、假发堆满不同的店铺,压根儿也没有喘气的空间。可是,她一边在扫视衣服,缓缓地说道:“当我唔开心、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嚟睇嘢减压。”难道不会去公园吗?“旺角冇乜公园,所以就会落街行。明明菜街嘅唇膏、眼影都系果啲色,但不自觉就会去睇。”蔡曦瑶会将西洋菜街叫作“菜街”、花园街称作“花街”。我们只懂“女人街”、“波鞋街”,原来居民的称呼更简洁易明。
蔡曦瑶坦言,她在这三、四年才到旺中买衫,因为早年这里的定位并非以平见称。“三、四年前边有咁抵,系近年兴淘宝入货先至愈卖愈平。”蔡曦瑶多次强调,除了价钱,她还着重质料与剪裁。“我买衫离远睇就知个cutting(剪裁)靓唔靓,啲料值唔值,因为我做过呢行就知。”蔡曦瑶说话的语速甚快,语气肯定,经常豪迈大笑,与她女性化的外表甚有反差。“我男朋友话我似老公多啲,哈哈。”
“MK”是劣化的日本潮流?
蔡曦瑶中学毕业后修读纺织及设计,对自己的衣著向来充满自信。然而,身在“潮流”的心脏地带,难道不曾“MK”过吗?“早前网上有张相,系个齐荫直发,着住超短裙嘅女仔担住支烟,果种就系当时嘅‘MK’。由深水埗开始,打落去太子、旺角,都系呢只look,但系我𠮶阵唔系咁。”她斩钉截铁地说。
据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王玉清于2008年所发表的《MK look的次文化解读》提到,“MK look”一词约于2000年出现,主要特征是服饰夸张,头发多染成五颜六色。蔡曦瑶形容,中学时的外表十分“薯唛”,看见邻校女生将校裙折成迷你裙,她只敢折高一、两寸。“读𠮶间虽然系band5,但啲人好纯、好蠢,好多嘢都唔敢做。”
然而,她中学毕业后,便立刻把头发染成金色,甚至喜欢穿上Lolita返学逛街。“由细到大都钟意,因为细个妈咪钟意将我扮成公仔,但𠮶阵冇Lolita呢个概念。”Lolita Fashion(萝莉塔服饰)于1990年代起源于日本,衣著风格参照17世纪的宫廷服饰,大多以喱士边、蝴蝶结作配衬。
大约于十年前,Lolita于香港兴起,旺角街头更不乏身穿Lolita的少女。当时蔡曦瑶正就读纺织课程,便自行参考杂志的款式设计。“当时会着住成套去葵广(即葵涌广场)行街㗎。我觉得着住Lolita先系做返自己。”可是,旁人眼中的Lolita却是一套奇装异服。蔡曦瑶说每次穿上Lolita逛街,总会被人眼望望。“隔离学校嘅人见到会笑,出街亦都有人睥住你。但我哋觉得冇乜嘢,唔会理佢哋。”她不以为然地说。
当时,有人批评部份的Lolita爱好者是“MK Lolita”——没有化妆、只得上/下半身穿着Lolita。好端端的Lolita,配上“MK”一字,仿佛由贵族被贬成市井平民。蔡曦瑶扯高声线道:“以前嘅‘MK’,就好似形容劣化咗嘅日本潮流。”她顿了一顿,继续说:“即系好兴𠮶种齐荫直发,系日本先流行。我的发型师朋友说单看发脚就分到佢系咩人。如果个头剪到碎一碎,发脚直到插得死人,果个系MK妹啦。日本𠮶种系有层次。”
人们消费 “MK”文化却消失
直到2000年开始,韩国潮流文化于香港兴起,连带“MK”文化亦受影响。我们在旺中看到的女装店,有不少贴有韩国模特儿的相片作招来。“有人话以前𠮶只MK妹买少见少,变哂韩妹,比起上黎MK妹好啲。”蔡曦瑶并不否认,她也喜欢韩国女生的打扮。那么你觉得自己“MK”吗?——我埋在心里多时的问题,终于吐了出来。“唔‘MK’㖞,我一直都有自己的style(风格)。”她毫不犹豫地说。
乍听之下,“MK”文化虽说是本地独有,却深受日韩文化的影响,仿佛本地的潮流未能占一席位。蔡曦瑶皱一皱眉,瞪著那顶有扇子的大眼,反问我说:“你知香港以咩为主?”她顿了一顿,继续说:“fashion(时装)、娱乐点跟都跟唔到人,所以咪唯有抄。但‘天下文章一大抄’,日本都有抄韩国,但佢哋会有自己嘅嘢加入去,而香港最弊就系冇自己风格。”
本地文化评论员彭志铭分析,从1980年代开始,本地的年青人一直较多留意外国的文化,如欧美、日韩等。由于地理位置上较邻近日本、韩国及台湾,加上本质文化相似,所以很容易受影响。他补充,韩国政府近年以“软文化”带动整个经济,投入很多资源;反之,香港的娱乐事业经过1970至1980年代的高峰之后,因缺乏政府的支持,难以蕴酿出带动本地文化的潮流。
他续说,旺角给人“cheap”的印象,是因为代表了大众化,同时扣连本地的消费文化。因为要让年青人能够不断消费,商品的定价不会过高。“除了时装之外,“笃鱼蛋”这些都是好MK、好草根的行为。所谓的‘MK文化’,就是让年青人追潮流。价钱便宜的话,转换机会自然提高。”
然而,彭志铭担心,“MK”文化会随着大集团垄断而消失。自琼华中心及家乐坊先后成为百货公司及连锁店,旺角的小商铺愈渐减少,对“MK”文化造成冲击。他解释,因小商店拥有浓厚的本土特质,也若然被中下价的连锁店取代的话,“MK”文化将逐渐模糊。“年青人会继续消费,但这种‘MK’文化就会没落。”他说。
“旺角就是cheap。”
我们在旺中找了一间台式餐厅坐下,蔡曦瑶点了一客肉燥饭,她尝了两口,缓缓地说:“这里不怎么样。我做紧台湾投资移民顾问,经常食到正宗的。”蔡曦瑶说话时的嗓音很大,几乎没有尾音。当她说得兴起时,脚腕会不其然抖动起来。
除了台式餐厅,旺中最近开设了不少小食店,如日式串烧、汉堡包店等。蔡曦瑶觉得这些甚有创意,但定价始终不能过高。“老细教我哋做生意睇两个地方——旺角和铜锣湾。旺角嘅定位就系cheap,而cheap嘢唔代表冇质素,但嚟得呢度嘅人就唔会预有质素。”
她愈说愈雀跃,扯高声线说:“好似旺角近年有好多汗蒸。我有朋友想喺中环、铜锣湾开一间,但评估过之后做唔到。”她抖著脚腕继续说:“两个分别系咩呢?旺角地方污糟啲,就算果个人焗到生癣,都唔会告到你甩裤;但如果喺中环铜锣湾遇正个阔太,你焗到佢生癣,就真系要赔几百万啦!”
MK是次等地方? 蔡:“我系咪要揾窿捐?”
蔡曦瑶深怕我不明白话里的含意,她直白地说:“就系港岛人唔钟意过九龙。旺角系畀全个新界同九龙嘅人。”蔡曦瑶现时每天都要过海上班,她说公司的同事全都是“港岛人”,老细更不时劝她搬到港岛居住。“有次我朋友接一对夫妇返屋企,佢个女刚好打电话嚟,话自己喺旺角。佢父母就好大反应咁话‘旺角?成何体统啊?’咁我住喺旺角咪要揾窿捐?”
无论旺角或是“MK”,都给人一种廉价,甚至次等的感觉。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曾经因此而感到自卑吗?“知道会有人睇唔起。香港嘅阶级观念向来重,但冇谂过只系隔咗两个(地铁)站,差别就咁大。”蔡曦瑶无奈地叹。
蔡曦瑶虽然经常听到这些说话,但她倒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她觉得旺角实在非常方便。可是,近年自由行愈来愈多,意味着更多人挤到她的“家”里。“当你赶时间嘅时候,见到咁多人,咁迫,真系好忟。”她语带气愤地说。此外,即使简单落楼吃饭,也不敢穿“街坊look”出街。“一阵撞到朋友点算啊?我一落街就会著到去街咁㗎啦。”
居住在旺角,犹如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社区。虽然蔡曦瑶曾想过搬走,但旺角的方便让她留了下来。在这里仍有家的感觉吗?“好又系屋企,唔好又系屋企;住了20多年,就要学识欣赏佢嘅好处,和面对佢嘅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