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志】柏林有个“非洲特区”? 以刽子手命名街道惹争议
历史不能重来,但留下来的人该如何自处?在德国柏林威丁区(Wedding),其中有个名为“非洲区”(African Quarter / Afrikanisches Viertel)的地方;若走进地铁站,你会发现站内布满绘有长颈鹿、斑马、狮子和草原的绘画--一个东方主义式的非洲想像。但那里只有6%人口属非洲裔,也没什么奇特的建筑,与一般柏林街道无异,然而最近掀起一阵争议,与该区的街名及德国殖民历史有关。
“非洲区”源自种族主义动物园?
非洲区的出现缘于德国动物收藏家Carl Hagenbeck的计划。19世纪,他打算在柏林建一所动物园以庆祝德国在非洲的殖民“伟业”,但该动物园不止展出非洲动物,还有非洲人,就如当时风行欧美的human zoo一样。这疯狂计划最终随着Hagenbeck的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落幕,但在动物园附近的街道名字却被保留下来,成为今日的非洲区。
街名多以非洲地名与德国殖民“英雄”命名。前者如Afrikanische strasse、Ghanastrasse等前殖民地名,而后者则如Petersalle纪念德国殖民者Carl Peters,但他的管治手法残暴,甚至有“刽子手彼得”(Hangsman Peters)之称,类似的还有广场Nachtigalplatz,纪念促成德国首个非洲殖民地的探险家Gustav Nachtigal。
如何对抗遗忘
一直有团体争取街道易名,认为这些街名等同歌颂德国殖民史。“每次当黑人走过,这些街名无疑就如掴了他们一记耳光。”Tahir Della,非牟利组织Initiative of Black People in Germany的代表,正争取街道易名的他说。的而且确,德国过去的殖民暴行曾造成重大人口伤亡,例如1904至05年德军曾在今日的纳米比亚(即非洲西南部)屠杀多达65,000名赫勒娄人(Herero)。“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德国曾是非洲殖民地宗主国。”Mnyaka Sururu Mboro说,他是另一个争取更名组织Postkolonial的成员。住在当区逾26年的居民Barbara Simon更明言,鲜有居民知道Nachtigalplatz与夜莺(Nachtigall)无关。
然而,正正由于对抗遗忘,区内亦有声音要求保留街名,Pro Afrikanisches Viertel(PAV)正是其一。“把具争议的街道从城市中除名,对深化讨论如何处理德国的殖民遗产并无帮助”,PAV的发言人引述当地居民Johann Ganz的说法,PAV认为街名的讨论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亦提出应重视这些街名的旅游及历史价值。
宽恕的可能?
就易名与否德国社会未达成共识,即使媒体偏向更名一方,但反对的声音仍旧响亮。双方发表文章,组织导赏团讲述当地历史,也有支持更名组织把提议的新街名贴在路牌,引起当地居民不满。
“Men are unable to forgive what they cannot punish” --德国犹太裔哲学家鄂兰在《On Forgiveness》一书写道,那些被殖民者杀害的人们已经回不来了,但现代的德国人又不完全等于过去的殖民者,对受害者的后代而言,“杀人填命”的古老规则已不适用:当残暴恶行已成过去,宽恕是否可能、若果可能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后殖民并不只是前殖民地面对的处境,宗主国同样需要处理自身的不公义;无论如何,目前讨论有助民众认清德国殖民历史,对于追求公正的社会亦不可或缺。
庆祝回归廿周年 花逾六亿搞活动 日本横滨办龙舟竞赛遥距赠庆?
资料来源:卫报、Der Tagesspie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