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同学与视障、听障人士组剧团 与观众“一人一故事”诉心声
“一人一故事”是一种源于美国的即兴演出剧场形式,当中会由一位“领航员”主持、邀请现场观众讲述个人经历,再由其他演出者即兴运用形体动作、音乐、戏剧等来作出演绎。
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学生、社区视障人士和听障人士组成的“尔剧场”,早前以“一人一故事”方式,在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内举行名为“隔墙有尔”的活动,与观众交流倾诉心事。虽然疫情下人与人之间如同隔着无形墙壁,但剧组希望,这种社群艺术可成为连结平台、展现共融;在疫下“隔绝”的时代,大众仍能看到彼此 ,隔墙有你也有我。
剧团由36名健全及残障人士组成 听观众故事后即兴表演
2020年创立的“尔剧场”,由9名听障人士、10名视障人士以及17位浸大学生组成,他们过去两年由资深剧场演员伍绮琪指导,进行密集训练,学习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基础演出形式和技巧,以体验这种即兴表演艺术的价值。
“尔”是“你”的意思,为了向公众分享学习成果,剧组于本月3及4日在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联同香港展能艺术会举行名为“隔墙有尔”的活动,邀请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再由计划成员即兴演绎。为达致艺术共融,成员排练时在地上贴了引路线,让视障成员用脚辨别演出的范围和方向,成员之间又经常运用身体语言,以便与听障成员沟通。
视障长者冀表演改善记忆力及训练聆听能力
70多岁的“皮蛋”是剧组的成员之一。他在50多年前因交通意外而失明,曾任电话接线生、按摩师等,退休后不时参加为残疾人士而设的艺术活动。一年前认识到这个剧场计划,于是报名参与。他认为,一人一故事剧场的表演可改善长者的记忆力,并训练视障人士的聆听能力;又指乐见观众打开心扉跟他们分享心事,例如有人分享自己的爷爷患癌,希望争取时间拍毕业相;有人分享与异性暧昧多年的酸与甜等等。除了形体动作等方式,皮蛋也会为观众即兴写诗,其文采深受剧组人员欣赏。
浸大英国语言文学文学士及英语教学教育学士应届毕业生朱靖山,参加计划时仍是学生,她在基础训练中获编入聋人组,“最初以为冇问题,但发现原来冇咗手语翻译员,我就同佢哋倾唔到偈。”她也曾在训练时,一时没有注意而在聋人身后不断与之谈话,令听障演员无法接收指令。朱认为单靠身体语言与听障人士沟通,存在不少限制,因此自去年起学习手语,希望打破健听与听障人士之间的隔膜。
透过故事重现离世父亲的儿时回忆
朱又忆述,早前公开演出有不少深刻体验,例如有观众分享,在9岁时父亲已经离世,手上只有唯一一张合照,然而该名观众指,其实父亲常常拿着相机,只不过永远都把镜头向着子女,忘了自己没有被拍摄在内,于是朱同学当时选择饰演一部相机。由于表演属即兴,一众演员均会不断推进故事,当时另有同学立刻扮演观众的父亲,“观众话记得爸爸好锡佢,甚至一返到屋企未放低嘢已经会揽住佢,同学就想重现呢一幕。”刚巧在台上饰演观众原型的演员是一位听障人士,“佢听唔到我哋讲,又咁啱冇望住我哋,于是我谂到去扮另一个家庭成员,指住‘爸爸’话 ‘你睇下,爸爸返嚟啦!’ ,帮助个故事顺利进行。”
浸大英国语言文学系副研究员兼资深剧场演员伍绮琪,是“尔剧场”的统筹及导师,她指,一人一故事的理念、体现包容性等,在今次剧场中能多方面体现;虽然团内有视障人士加上听障人士,互相沟通、磨合的难度很高,然而伍绮琪认为,这样更能宣扬“公民演员(citizen actor)”的重要性,“唔一定要身体灵活、外表亮丽先可以做演员,其实好多有障碍嘅人都有能力,只不过社会冇畀机会佢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