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麟街遗迹】古咨会拒评级 市建局让步 有望原址保育?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位于市建局重建项目范围内的阁麟街唐楼砖墙遗迹,经1个月咨询,收获500份意见书,当中有497份反对遗迹不获评级。惟上周四(9日)古咨会开会确认评级,维持原判。但直到周日,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在网志撰文,作出让步,建议保留约20米、占遗迹总长一半完整的砖石,并重置昔日“背靠背”楼房模样。市建局在13日进一步建议设立资料馆。中西区关注组对此表示欢迎,但表示保留范围需要商榷,并希望一并保留同样在重建范围内的唐楼永和号。

阁麟街“背靠背”唐楼遗址,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建议原址保留约20米较完整的砖墙。(谭贵鸿摄)

市建局行政总监:听到墙身哭诉 望保留完好部份

韦志成在网志中写道,他在砖墙前默站良久,听到墙身哭诉“我的身躯残缺不堪、面貌亦被破坏,若以这种形态留存下来,就算展现在人前,也就像让大家‘瞻仰遗容’一样”。他表示要思考如何保留砖墙完好的部份,再次展现唐楼过去的故事。

他续指,目前参考关注团体提供的史料,及手上关于砖墙的土力安全数据,建议原址保留约20米较完整的砖墙,重置昔日“背靠背”楼房的地段模样,并以资料馆展示当时民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中西区关注组欢迎市建局决定,但认为市建局保留的砖墙部份,牺牲阁麟街29号及吉士笠街6号来兴建行人通道。这两处的遗迹保留青砖梁托,由于1889年建筑物条例修订后,梁托只能使用红砖,青砖梁托属早期唐楼建筑特色。墙身亦是整批遗迹中最高(12呎),比市建局建议的部份更完整。关注组要求市建局研究更好方案,并公开进一步的土力及结构数据,与民共议。另外,关注组亦要求一并保育同代唐楼永和号,有助公众理解中环旧城区的发展历史。

中西区关注组欢迎市建局决定,盼市建局进一步公开土力及结构数据,与民共议。(潘思颖摄)

古咨会委员:“唐楼都冇左,仲保咩?”​

早前古咨会拒绝为砖墙遗迹评级,咨询期结束后,上周四开会续讨论评级,结果维持原判。古迹办代表伍志和向委员解释,古咨会五人评审小组指砖墙形态展现不到“背靠背”,遗迹相关人物如业主Endicott、吴娇与建筑物无直接关系,“洋人业主在中环大火前已经去世,甚至后来的何东与何甘棠,其实只是一般物业买卖,持有一个月左右。”

他亦质疑关注组提出以建筑法条例断代并不准确。港英政府1903年修例,取缔“背靠背”等违规建筑,故关注组认为砖墙应早于修例前已存在。而伍志和引述评审小组意见,及举出一份政府1907年检讨修例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当年存在贪污问题,以及民众不适应新例,有反对声音。所以即使1903年修例,难以证实往后不会完全没有“背靠背”等违规建筑。

同时,他重申古迹办提出的租务法庭文件,称阁麟街遗迹建于1930年代,而非关注组所指的1879年,“写报告的建筑师是陈洪业,他曾参与必列者士街街市及天星码头工程,对建筑物认知渊博。而且这报告当时经立法局等不同机关审阅。”

伍志和特别提到,租务法庭文件所指,估计建筑物年代用到的字眼“estimate to be about thirty years old”,并非出于关注组所质疑的,建筑师本人半信半疑,“其实是文件范本,建筑师只需在文件上填年份。”

委员林清培便说,虽然收到反对意见较多,但当中大部份是“按范本来填写”,他认为要欣赏两封支持信。“不可能有100万人说地球是平的,我们便要接受。我认为这两封支持信论证简洁有力,唐楼都冇左啦,仲保咩呢?”

张朝敦早前查证阁麟街民房砖墙历史:“鼠疫大爆发后,建筑法规定1903年以后的楼房要有后巷,而这批唐楼背靠背,显然是鼠疫爆发前的建筑。”(潘思颖摄)

关注团体:古迹办无限放大文件估算

中西区关注组罗雅宁表示,砖墙遗迹并非要以完整度来评定价值,“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古迹,本身不一定要完整无缺,而是从残余的部份如材料和形态,告诉公众某一段历史与时代。如果这墙毫无价值,我们也不会从中找到那么多历史资料。”

城西关注组张朝敦认为,古迹评在会上一味反驳关注组的理据,“然后自以为确立租务法庭文件的可信性。不过古迹办没有告诉给众委员,该份文件仅针对吉士笠街8号及10号的唐楼。该批遗迹本来有10间背靠背唐楼,我认为这是无限放大租务法庭文件的估算。”

中西区关注组过去为砖墙提出活化方案,将遗迹现址变成社区空间,行人随时可入内参观。(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