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过来人】挑战传统求职模式 90后团队创年轻人招聘平台
年轻人习惯于招聘网站搜寻工职,然而要在海量的广告中求得所好,还要辨明真伪及免受误导,确不容易。5个90后男生对此亦有同感,因此决定自设招聘平台,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可靠的求职途径。
细数香港几个主要的招聘平台,全皆从雇主角度出发,刚毕业的年轻人要寻得理想工职,又要避免被招聘广告误导或欺骗并不容易。于本地大学毕业的York、Tom、Aric与Ken亦曾体验过求职的难处,因此便与曾在英国入读大学的Andy共同创立,专为本地大专生及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及求职服务的FreshLinker,至今已与逾300间公司合作,协助年轻人与企业进行行业及职位配对。梁雨衡(York)笑言,因团队成员均曾在求职过程碰过钉子或感困惑,因此这次创业就如“久病成医”,大家对市场有一定了解,无疑有利招聘平台的发展。
创业就如大学上庄做第一届干事般,一切均由零开始。
平台与客源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对初出茅卢的5位来说,工作经验不多,谈创业更是难上加难,York及Andy 二人坦言,开山劈路的工作往往最为困难,初期单是在开发平台与寻找客户两者设先后次序,已教他们纠结多时。
York对此作出解释:“若先建平台,却未能及时寻得客户支持,网站空空如也便没意思;若延后设立平台,与潜在客户磋商合作机会时则会欠缺信服力。”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终于决定同步进行,决定看似简单,但对初出茅卢,工作与营商经验不多的他们说来,已是很大的考验。
在策划营运的过程中,5子亦曾受挫。FreshLinker既以大专生为服务对象,团队理所当然地希望与香港各大专院合作,然而起初却是处处吃得闭门羹。Andy指,院校一般不愿与私人企业及机构合作,令他们举步为艰,犹幸除他以外,其余4人均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于是他们利用校友身分成功说服母校,与首间本地高等教育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其他院校才相继跟随,使企业至今能与逾15间本地大专院校及逾150个学生组织有紧密的合作与联系。
有理念有伙伴 边探索边学习
要协助初企提升信誉 ,办公室的选址亦为重要。二人指,公司初期的办公室选址于新蒲岗,惟曾有客户因他们的公司选址而表示无意合作。至他们及后加入由科学园主办的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现能以廉价租用环境较佳的园内办公室营运,Andy指这可给予客户更大信心,“甚至有些先前拒绝我们邀请的客户,亦主动回头与我们接触,仿佛之前与我们毫不相识似的。”
York亦表示,由于公司成立时间短,可动用的资金有限,因此团队在每项支出亦得计算得份外清楚,“譬如我们为客户度身订造招聘活动时,每个项目均不免思前想后,计划得非常清楚才去执行。”不过Andy认为团队的优势在于够年轻,比同业更清楚用户的习惯及需要,“若找个老成持重的人力资源顾问前来和学生对话,他们未必有反应,但我们跟他们沟通时则较顺畅。”
敢以新鲜人身分创业,因为团队一来年轻,二来还有高等学历作后盾。於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Andy坦言,“有了学历,即使创业失败,重投职场也非难事。”他俩亦强调,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碰壁、探索与学习,机会的确难得。还好公司业务已渐上轨道,线上平台更拟于年中更新,进一步开拓市场,为公司日后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