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哺】育婴室不足 妈妈被迫随处喂哺:喺狮子山都要避忌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有的士司机上载乘客喂哺母乳的相片到Facebook,最后该名司机被捕,但亦有网民指乘客“唔围条喂奶巾,自己攞嚟衰”;到底21世纪的香港如何看待女性身体?“妳的身体就是战场。”(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这是女性主义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于1989年一幅印在女性头像的招贴画上的宣传语,后来成了女性主义最著名的口号之一。身体不只是单纯的肉躯,更是论述与权力拉扯的战场。女性的乳房在各个时代被赋予不同意义。譬如基督教文明诞生后,女性最重要的角色是母亲;文艺復兴时期,裸体的女性成为艺术主题,但若女性的乳房巨大下垂,却又招人嘲笑。直到196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焚烧胸罩事件,开始让她们思考乳房的真正意义。摄影:黄宝莹、龚慧影像协作:曾梓洋(此为系列报导之三)

凌婉君在社福机构当社工,工作范畴为提供家庭生活教育,常常要外勤,工作无定所,迫住“去到边泵到边”。记者在电话中邀请她重回到让她感到尴尬或不便的地方拍照,过程中要装作喂奶五、六次,即是将6个月大、重21磅的女儿柔柔抱起,拉起毛衣喂食数次。她二话不说地答应了:“无所谓,能够让多一点人明白就好了。”采访了数名母乳妈妈,几乎每个都吐出类似的句子,可见,社会对喂哺母乳的误解太多,迫使已经忙到甩辘的新手妈妈走出来。

奶粉像干炒牛河   母乳像雪菜肉丝米

这天,凌婉君先参加由卫生署主办、自然育儿网络承办的社区服务计划“母爱蜜语”。这是一个母乳喂哺朋辈支援计划,由过来人教招,解答新手妈妈的疑难。若将喂哺母乳的疑难结集成书,恐怕厚过黄页电话簿。例如妈妈生育后不够奶,姑娘很快便会提议补奶粉;bb黄疸指数高,也有可能要留院照灯,妈妈不在身边,泵不及奶又要补奶粉;放毕产假,若宝宝由长辈照料,被长辈嫌麻烦,或工作环境不适合泵奶,同事以为人奶不卫生、有异味……通通都是母乳妈妈面对的难题。凌婉君说,出席“母爱蜜语”的妈妈都是少数能够坚持全母乳的妈妈。

“我老公已经好好,他做护士,会明白母乳有什么好处。但我妈妈以往喂奶粉,凑另一个孙都喂奶粉。她问为什么一定要喂妈妈奶,她觉得妈妈奶很不方便,又觉得囡囡因为埋身(喂哺)而变得太黐身,但囡囡其实因为缺乏安全感先黐身。”她将奶粉比喻为干炒牛河,母乳比喻成雪菜肉丝米,所以孩子吃母乳的话,会快肚饿一点,但同时没奶粉般滞,不用常常“扫风”。然而,在外人眼中,奶粉就会让宝宝吃得够饱的适当营养源。当社工的她理解妈妈的出发点是好,所以积极地带妈妈到健康院,一步一步地一起了解。

她试过到美食广场“起坛”喂奶遭侧目而视,逼住坐草地喂。

全职母乳妈妈   上班泵奶一房难求

分享会完毕,凌婉君背着一个黑色背包和一个只有电话般大小的小袋子出发到奥海城。大背包装着的,全是柔柔的尿片、喂奶巾等日常用品,自己的呢?“就放在细袋啦,电话和银包就行了。今日已经轻便了,上班还夸张,要好大袋,因为我经常外勤,要带泵奶和雪藏袋,我的奶袋买贵少少,可以放8小时。”她顿了顿,看看记者和摄影师再说:“我以前都会化妆,会袋化妆袋,生了之后,就不能像你们那么姿整了。”

柔柔现在已经“加固”,即能吃固体食物,凌婉君由之前每天泵两次奶,改为泵一次,大多会在放工前,或巴士上泵。她到其他学校工作时,通常要求一个空间泵奶,校方通常会感到很为难:“我不是学校的职员,他们未必太帮忙,会回应不太方便。就算最后有房,可能已经扰攘了半小时。要泵奶时无得泵,谷住会好痛,最担心是长期谷要止奶。”

我试过去狮子山,行到凉亭度,想坐下喂奶。怎料我先生突然叫我去阴暗点的地方喂。我那刻都好唔开心,有嬲老公。为什么要我走开?为什么有个凉亭舒舒服服不能坐,要坐在泥地上喂?我老公话,你都见到别人的眼神是怎样的。我觉得香港人看到喂妈妈奶,眼神总是怪怪的,文化上未有足够教育,觉得喂奶等于要去厕所。
—凌婉君

荒谬场景一:厕所泵奶

她又试过与一班学生到餐厅吃饭,餐厅又说没多余空间给她泵奶,豪气的她马上搬张椅子,到洗手间洗手盆边泵。这天假日,育婴室依旧繁忙,我们“案发重演”,问清洁人员可否把椅子搬进洗手间,清洁人员问:“那边(换片室)冇位咩?呢度好多人㖞!”我们多次重复“爆咗喇,我哋好快搞掂”,清洁人员左顾右盼,才说没所谓。凌婉君幽幽地说:“其实我觉得她不是没所谓,你看她的眼神都奇奇怪怪,觉得我们不应该在那么多人面前喂奶。”

为求泵奶,她在上班前一天,都会打电话到外勤的地方,以了解场地有没有育婴室:“要打电话问可否提供地方,接线生通常要找负责人,结果辗转一番都没有。通常他们表面上会尽量协助,不会说喂妈妈奶不对,但在实际运作上却没有硬件招呼我们。有次去探病,最后也搞了一小时才找到房间喂奶。我觉得社会未必有意识有人要喂奶,随时准备提供空间协助。”

她曾经到洗手间洗手盆边泵,那已是她的底线。

荒谬场景二:到尿味换片室喂奶

未生儿育女、又反对妈妈在街上喂奶的人,通常会劝妈妈到育婴室喂哺。商场不够育婴室就讲到口水都干,很多人见到换片室空置,便会大大声说:“𠮶度咪有啰!”

凌婉君指着商场的告示牌说:“你看那个牌,有张床的不代表是育婴室,有奶樽的标示才是喂奶的。换片室是换尿片的,通常好大阵味和很脏。而且没有椅子,喂奶要坐着喂的,抱住廿几磅㖞,怎能站着喂?”她曾经在商场喂奶被工作人员劝她回育婴室,她回应无位后,工作人员虽不能怎样,但态度不怎样友善地离去。

换片室不等于育婴室。看右上角那标示,有床的不代表是育婴室,有奶樽的标示才是喂奶的空间。(资料图片)

荒谬场景三:美食广场“起坛”   食客四散

两星期前她在奥海城购物,见到育婴室大排长龙,惟有坐在奥海城Christmas market的长椅上喂:“我已经起咗个坛,绑块巾喺自己心口,对面有两个青年朋友拍拖,有点尴尬。算啦咁,我最后走去人造草地坐在地上喂。”

这天,我们又走到Christmas market的长椅上,凌婉君又再坐在一对情侣前“起坛”。情侣不出所料地一脸狐疑,尴尬地“你眼望我眼”,耳语一番之后匆匆离开。在一位难求的美食广场中,凌婉君和柔柔竟能独霸4人座位,但过了半晌,一个妈妈带着几岁大的女儿坐下来,丝毫没有对眼前的母乳妈妈投以奇异目光。

凌婉君说:“妈妈应该能体谅多点吧。其实那对情侣未必反对母乳,是不知如何自处,望又唔系,唔望又唔系,最后用脚选择啰。”

她亦试过在柔柔两个月大时,到长洲吃海鲜,在人山人海的牌档中喂奶,当时对面同样坐着情侣“撑台脚”,顿时感到大杀风景,面色黑过包公。

这天她在Christmas market的长椅上喂奶,附近的情侣在一分钟之内四散。

“去到边喂/泵到边”岂止在商场、食肆,行上山一样照喂。她与丈夫有个宏愿:在柔柔一岁前行50个山,现在行了30多个。她急不及待打开电话,数着丈夫背着柔柔行过的山。以为跑到大自然,喂人奶般天然的举止便会被接纳?她摇摇头说:“我试过去狮子山,行到凉亭度,想坐下喂奶。怎料我先生突然叫我去阴暗点的地方喂。我那刻都好唔开心,有嬲老公。为什么要我走开?为什么有个凉亭舒舒服服不能坐,要坐在泥地上喂?我老公话,你都见到别人的眼神是怎样的。我觉得香港人看到喂妈妈奶,眼神总是怪怪的,文化上未有足够教育,觉得喂奶等于要去厕所。”

柔柔怕陌生人,外出时都不会哭,只会静静地扁扁嘴。

卫生署调查显示,于2014年出生的婴儿中,有近九成母亲在住院期间选择以母乳喂哺,为20年之高,比2006年时的六成六增加不少,但仅近三成妈妈会持续喂哺至BB 4个月至6个月大。香港母乳育婴协会指,不少母亲因社会缺乏母乳喂哺的硬件配套和支持,而被迫放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