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条湾仔码头巨木 获救离堆填区 变身独特家具予公众使用
湾仔码头服务港人近半世纪,于2012年因兴建中环湾仔绕道拆卸,昔日地标不复再,但本地老工匠和艺术家把当时码头的近百条防撞木回收制成家具,供大众使用,以一双双巧手把香港记忆重生。
近日,设计团队LAAB Architects公布,作品获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2017 Best 100(グッドデザイン赏ベスト100),是100件得奖作品中唯一入围的香港作品,亦是评委最喜欢的作品(Good Design Award Jury's Personal Favorite),稍后将于东京展出部分成品。
摄影:郑子峰,部分图片由环保署提供
早于1949年,湾仔已有渡轮服务,当时的湾仔码头位于现今告士打道近杜老志道,只有一条来往湾仔和佐敦道的航线,后来才增加往九龙城和红磡两条航线。1965年,湾仔进行填海工程,把海岸线一直移到现今会议道那边,亦把码头迁移到会展旁,“湾仔码头”水饺的创办人臧姑娘亦是在这里以木头车卖手制水饺起家。1972年,红隧通车,大大打击了渡轮的生意,佐敦道和红磡航线相继停办,剩下一条来往尖沙咀和湾仔的航线。2014年8月30日晚上11点,往尖沙咀的尾班船开出,第二代湾仔码头近半世纪的历史任务亦随最后一班船驶出落幕,而建于现时海堤北面筑起第三代的新湾仔码头于同日启用,续有湾仔至尖沙咀航线。
木头来自北婆罗洲 各有疤痕 成会“生长”的家具
当时拆卸工程拆下了近百条防撞木,因数十年来浸于水中,木柱满布蚝壳,损毁严重。正当大家都以为它们应当寿终正寝,准备送往堆填区时,幸得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主任温家玲把计划叫停。“那时我们路过工地,看见近百条码头木丢在会展旁的空地,我们觉得是可以重用的,便联络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收旧木。”她急急脚把巨木运走,却不知可怎用。后来温家玲联络了本地多间木厂,都没人肯收,嫌功夫太多——木柱表面满布蚝壳、内里又有铁钉,锯木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随时连锯也赔上。直至遇上志记鎅木厂的王师傅,他一口答应。
“如果拿去堆填,根本很难分解,因为码头木密度很高。它们是大自然孕育的,我们也是。只是它们不懂说话。回收是把生命重生。”王师傅说。王鸿权从事鎅木三十多年,早年为进口原木加工,近年主要回收中电的废弃电灯柱,制成家具——志记是本港硕果仅存的鎅木厂。王师傅说,这批湾仔码头的木来自北婆罗洲的抄木,长于热带雨林。密度高,木质硬,长得慢,但长成后特别高大,达二、三十米。若按木条大小推断,这批差点被丢掉的“烂木”应有500至3000年历史。
寻得高人相助,温家玲遂找来本地建筑设计团队LAAB,想把志记清理好的码头木制成家具,放在以“转废为能”为主题的屯门污泥处理厂新建园区T-Park“源 · 区”的T-Cafe内,供游人使用。家具包括木台、长凳和茶几櫈,王师傅先把木头初步处理,切成小块,LAAB再根据木块的状态调整设计,进一步打磨,使得每块木头都能各安其所。
每条木看来都差不多,其实各有不同纹理和疤痕,因此在设计上亦一反传统“先有设计,后有制造”的逻辑——大家都边造边学。
记者问,那你们对湾仔码头有回忆吗?原来阿亨小时候住佐敦道,常搭渡轮到湾仔,转巴士到天后的皇仁书院找哥哥。“那时哪有港岛线啊。”访问当天,是王师傅首次在展场看到成品,满意吗?他说,“这是艺术品了,不是家私,化腐朽为神奇,好有创意。唔好话年轻人系废青,唔系废青,睇错咗啦。”或者所谓“废”与“不废”,都看我们有没有创意和心思细心观察,重新把人、物和环境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