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庄文物抢救兵团 龙舟教练、会计、消防员:救到几多得几多

撰文: 韩洁瑶 林绮琪
出版:更新:

马料水码头,只有假日人如潮涌;上星期三清晨8点左右,却罕有地聚集了几十人,胡梓康(康哥)逐一请他们写下名字记人数,顺便聊两句,原来有大学生、会计、退休人士、艺术家等等,“有些要下午才请到假中途加入,总计差不多50人,好理想了。”康哥笑逐颜开。
他不是导游,参加者也不是去叹海上鲜,而是在一周内迅速响应荔枝庄“文物抢救行动”;“我们要将发展商视为的垃圾、实际是生活文化珍贵的遗产,救离原址移送联和墟旧市场,希望他日能继续展览!”有份召集行动的康哥说。

短短一周内,康哥和李昌隆召集了近50义工,带齐纸箱、竹锣、手推车,出发荔枝庄抢救文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何事十万火急?话说荔枝庄英籍村民Mushy(Paul Timothy Cuthbert)2004年向原居民租下两间相连的残旧老屋,花了5年亲手复修妥当;2015年初又将一屋设为“荔枝庄民俗文物馆”;可在今年4月,吓然发现业主已将两屋地转售地产商,并被要求搬走(见“相关文章”)。

本月中,居港24年的Mushy必须起程返英照顾母亲,两周前邀请23年老友记康哥来烧烤话别。“据了解,新业主将Mushy两间屋地加相连一幅屋地改两间新屋,图则都有了;老屋和文物馆肯定无喇!”康哥叹气。。

不用几天,他带联和墟街坊、“健康行动”总干事李昌隆去荔枝庄“视察”,明白老屋搬不走,唯有“抢救文物”,当晚立即在Facebook急召人手,赶及在Mushy上机前两日行动。

康哥(右)跟Mushy(左)一样走遍乡郊山野,见尽荒村颓垣,珍视先住民及乡村文化。Mushy离港前,将文物全交给康哥管理。(韩洁瑶摄)

搬运 费时费力

53岁的康哥是龙舟教练,经常带队员上山下海执垃圾,无论多大型的也想到办法搬到食环署垃圾收集点,当作体能锻炼,所以对“搬运”尤有经验。

这日抢救兵团全是义工,来自不同阶层、行业,想不到逾六成是斯斯文文的女士。“最花气力是将文物搬落船、再上岸,一定要扎稳马步。”龙舟队来了10人,加上3位消防员,组成力士队。“原来几位消防员是‘偷鸡’来的。本来休假做义工都得申请,但行动太急来不及了,所以他们好似做贼一样,不停回避镜头。”康哥笑言,大家素未谋面却非常热心。

行动耗时耗力,义工都自备了粮草;健康行动仅能赞助船费,李昌隆托来一箱蕉给大家打气。没钱包船,康哥就事先联络船公司翠华船务,争取到停泊荔枝庄20分钟。

李昌隆深深体会Mushy的心血,行动当日提康哥先别心急,让义工们慢慢欣赏荔枝庄民俗文物馆,拍照够了,才动手执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义工先将零散小件及易碎的杯碗等包好、入箱。如此仔细工序,由斯文的女士们负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抢时间 巧花心思

街渡由马料水经深涌、荔枝庄、塔门等至黄石码头循环航行,一日才两班。“文物包装、入箱容易控制,尾段搬落船最棘手,因为是街渡,不能太妨碍其他乘客。”康哥怕20分钟不够用,当3点45分往塔门的街渡来到荔枝庄,他即刻跳上船恳求船长停留5分钟,将装进纸箱而较轻的先运上船,并安排一队义工跟船。“为了省时,我们将文物运上船头;开船后义工才将纸箱慢慢褪入船仓。”

同一艘船6时折返荔枝庄,往马料水。这次大伙神速将体积大或沉甸甸的文物搬落船,“估不到6分钟搞掂晒!”康哥庆幸全程没太阻人。到了马料水,另一个做白米批发的义工已经揸了16吨货车来接应,“所有文物放入车内,刚刚好。”

搬运过程比预期中顺利,康哥很开心,“报名义工有60人,最后出现48人,已经很好。绝大多数人未到过Mushy的文物馆,人人都说救到几多得几多。”

文物上落船,力士眼神一交流,同时推送、接住,各不相识却极速建立了默契;要不,文物分分钟跌落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生活文化遗产 香港人常当草 

老屋救不了,康哥以“惨”字形容,毕竟是老友Mushy最花心血的。他为香港人觉得汗颜,“旧物你当系草,人家鬼佬认为全是先住民的生活遗产,零零碎碎执埋执埋当系宝,不完整在Mushy眼中从不是问题:烂屋,他扶起;墙斜了,他想办法拉住撑住;真是偷梁换柱呀,哪条有问题就换那一条。他实验了,老屋一样住得人啊!”憨直的康哥中气十足,续叹香港古迹保育“好丑怪”,“政府保育旧建筑是推倒的,好像三栋屋,只是建了水泥屋加瓦顶,青砖是用手画出来的。”

他指,古迹专家们一向只认为年代久远如宋、明朝的东西才值得保留。十多年前他揸夹斗车去吉庆围清理拆出来的垃圾,“门框、石龙全都不要,我嬲到揸车调头走。当年不晓得先抢救搬去其他地方,今天不会重蹈覆辙了。”

晚上7点马料水码头仍然热闹,抢救兵团使尽余力,将船上卸下的文物移上大货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抢救回来的文物,现放在李昌隆正租用的联和市场;由于预料今周会下雨,他于是又要将大部分文物再移一次,搬入室内。(林绮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