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 石硖尾废校蜕变蓝图 集K房、托儿所、过渡房屋于一身

撰文: 何洁泓
出版:更新:

日前香港青少年军总会获政府批出空置校舍,又获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快速拨出三千万翻新旧校,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于三个机构皆有职务,遭批评有严重角色冲突。另一边厢,民间一直倡议政府善用闲置校舍解决土地问题,却迟迟未有回应。有团体以石硖尾爱德小学作为试点,设计多用途空间,促请政府接纳意见。

全貌

团体抛砖引玉,针对废校设计出混合住屋及多功能社区的改划蓝图。(受访者提供)

地下

爱德学校地下平面图,团体建议分划成社区士多、资讯中心、放映场地、饭堂、墟市及园圃。(由受访者提供)

一楼

一楼有长者中心、课后托管及自修室。(受访者提供)

二楼

二楼被规划成跳舞室、手作室、制衣工房、环保清洁生产室及木工场地。(受访者提供)

三楼

综合街坊意见,团体建议三楼分成手作工作室、乐队排练室、办公室、健身房以及两个外借空间。(受访者提供)

四楼

团体倡议四楼的六个课室改建成十二间过渡性房屋、以及无火煮食的共同厨房。(受访者提供)

天台

街坊反映一般家居面积小,晒衣空间不足,而天台是晒衣的好空间。(受访者提供)

设计师:建筑要切合民间需要位于石硖尾的爱德小学楼高四层,自六年前荒废,距离地铁站约五分钟路程,邻近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附近有多条巴士和小巴线。校舍每层有6间课室。数个民间团体咨询居民,要求改建学校,并设计出的足以容纳23个社区设施、12间过渡性房屋的蓝图。

团体建议顶楼课室划为12间过渡性房屋、无盖操场变身民间墟市、有盖操场用作社区饭堂、其他地方划为社区放映场地、共购士多和资讯中心。原有的洗手间将加建浴室、一楼至三楼的课室则改装成多功能用途空间,包括社区K房、跳舞室、band房、木工室、健身房、自修室、托儿中心、环保清洁生产室和长者中心等,天台则用作公共晒衣空间。

参与项目的社区设计师何尚衡指,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走入民间,理解居民真正需要,而非自行空想。今次他随团体参与工作坊,了解到街坊普遍认为石硖尾及深水埗公共空间不足,也渴求更多聚脚点,于是收集意见,一起建立蓝图,设计出最能平衡各方需要的版本。

他指向平面图,说跳舞室和社区K房被放置在同一幢副建筑楼是基于噪音与隔音问题、老人中心建于一楼则是便利用家。他指现时不少设计外观漂亮,但不一定能满足使用者需求。他举例在商业世界,一幢三年要起好的楼,设计师往往只有少于一个月落区了解,远远未够掌握民情。因此他走进民间项目,希望能善用资源。

既提供住屋又贴近街坊需要:楼宇与社区中心混杂生成 政府高调取缔工厦及天台屋,而政府于2007年起陆续清拆中转屋,去年,政府更考虑清拆市区唯一的石篱中转屋。现时蓝图虽关顾受市区重建影响的迫迁户,却只仅提供旧校其中一层,12间课室作过渡性房屋,是否“到喉唔到肺”?“关住基层住屋联席”成员何智聪解释,要从教育用地改建成住屋用途十分困难,他强调住屋问题虽然严重,但要由下而上地设计社区空间,就要重视民主精神,聆听不同持分者的意见。基于住屋管理问题及平衡该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方案暂时只有一层划作过渡性房屋,他期望政府加快开放闲置校舍,增加土地供应,又指团体将持续咨询居民,并会根据意见再作调整。

团体举办过数次规划工作坊,出席者包括当区居民、工厦迫迁户和关注不同议题的团体,大家都表达出不同意愿,例如基层居民希望有买菜便宜的墟市、妇女希望有K房玩乐与托儿空间、迫迁户则期望有过渡性房屋。收集各方意见后,何智聪指是次规划归纳出三个重点,包括社区经济(各个手工室)、过渡性房屋(安置基层)和墟市(基层消费空间),团体希望能满足各个社区持分者,重塑社区关系。

爱德小学由2010年荒废至今,校舍一直蚊患严重。(受访者提供)

最长荒废校舍35年 民间促政府善用去年十月,审计署发表《使用和处理空置校舍》报告,指教育局的空置校舍有234间,当中有105间未有使用,其中9间为位于政府土地的校舍,学校平均停办11年以上,更有旧校空置长达35年,管有权亦未有交还。事实上,市民一直未能进入爱德小学考察,设计蓝图由远处及外部观察制成,设计师从围栏外观望,并以窗口大小和抽气扇位置估算课室、厕所和楼梯所在位置,继而画出3D平面图。深水埗区议会承诺将于本月安排团体入内参观,但未有公布是否初步接纳建议。两个月前,教育局曾提及租用校舍的对口单位为民政事务处,但团体只能短租一年使用。

是次项目由关注综援低收入联盟、关注基层住屋联席、社区发展阵线和社区构想室共同参与。他们一直推动墟市、住屋和社区经济等议题。今次望能抛砖引玉,并于明年三月前完成正式计划书,促请政府积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