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顾|疫下港人转战郊野 山径垃圾激增 清景台变黄泥地
2020年终于来到尾声,被疫情折腾的港人不安于市,纷纷“转战”郊野。香港01记者连同资深山艺教练吴铵洋(Ken Sir),来到人满为患的大榄千岛湖清景台,谈谈今年的山野变幻,再沿途清理山径,略尽一分绵力将郊野拉回美好时光。吴铵洋教授山艺班近20年,2020年对他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教学活动因限聚令停摆,但讽刺的是山头上的人潮不减反增,“人多咗、污糟咗”是他今年对郊野的印象。
摄影:郑子峰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远足人士一行数人踏过山野小径,周不时迎来三两友人互相问好,风吹过了,摇曳的树木嘶嘶作响,身心舒畅......但抱歉,你在2020年都恐怕和这美景无缘,换来的却是一架架“顶闸”的巴士,如贯地将游人运入郊野,“比旺角更旺”是山友今年经常挂在口边的形容词。
记者连同吴铵洋由杨家村上山,到麦理浩径十段的清景台,逆行直奔枫香林的人潮。我们一行人刚起步,踏上不够十步阶级就已在草丛边发现遗弃的口罩,问到他在山野最常见的垃圾种类,“完咗你数数就知!”
山艺教练:啲人扔垃圾好醒目
吴铵洋边行边用铁夹将垃圾放入胶袋中,“其实啲烧烤夹都系执返来,你去烧烤场都一定揾到好多。”沿途所见,糖纸、纸巾、水樽之类的废物应有尽有。约半小时后,我们到达第一个休息地点,地上纸巾最多、烟头都不少,吴铵洋进入了一条小路,灌木丛刚好与成年人一样高,行多几步又向右九十度弯入,他挥挥手叫我们紧随其后,原来要带我们见识第一个景点——厕所位。
厕所位地上的纸巾数量多不胜数,Ken Sir一一将它们放入垃圾袋,擡头望上,树枝上的纸巾也不少,纸巾曾经用来做什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啲人扔垃圾好醒目,转过弯入去睇仲离谱”,他边执垃圾边帮乱抛垃圾的市民“辩护”,“佢哋可能以为纸巾容易分解,但其实系好错嘅谂法,𠵱家啲纸巾有三四层唔系咁容易分解,买啲靓嘅纸巾返屋企,管理员见到都话会塞厕所。”记者害怕踩到脏物,每步都走得营营役役,“如果有污糟嘢,一定会见到乌蝇先”,着记者放心。
走出草丛,我们在休息点的木凳上稍事休息,放眼望去,地上的烟头几十支,要清理掉恐怕要花一段时间。远足人士最怕遇上吸烟客,当大口大口享受郊外清新空气时,烟味总有时杀你一个措手不及,“食烟好好哋处理就可以,周围扔你咪影佢咯”,吴铵洋又继续埋头夹起垃圾,放入袋中。“啲人话内地人唔守规矩,操守唔好”,但现时在封关令下,相信远足的绝大部分都是本地人,香港人要争气。
郊野变旅游景点 当局管理不力
修整过后向清景台进发,偶有远足人士示意想将垃圾放入我们的垃圾袋,起初记者都会拒绝,并呼吁郊游人士自己将垃圾带走;吴铵洋面对同样的要求,却会淡然接受,“如果做到咪帮埋佢,唔系佢行多阵扔喺地下,都系要麻烦其他师兄帮手执”。今年的疫情反复,吴铵洋的山艺教学活动亦因限聚令停摆,但讽刺的是山头上的人潮不减反增,山径的卫生情况每况愈下。
↓↓↓睇尽沿途垃圾情况↓↓↓
“其实平日来原本谂住人少,但一样咁多人,星期六来根本行都行唔到。”
其实千岛湖清景台和枫香林一样,同样都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人造景点”,前者在2018年底修建,后者则是署方早年透过选种植树,造就枫香林的美景。黄先生和老伴拾级而上来到清景台,“其实平日来原本谂住人少,但一样咁多人,星期六来根本行都行唔到”,原本打算上山避开都市繁嚣,但计划看似行不通,“见到咁多人一啲都唔宁静,𠵱家唯有嚟呢啲地方,市区系避忌啲㗎啦。”现场人流鱼贯,有爸爸带着两个小孩上山,“都预咗㗎啦,香港无乜地方好去。”
“既然已经变成旅游景点,就应该用旅游景点的方法管理。”
疫情下山径超出负荷 千岛湖非单一例子
“清景台系渔护署一个好成功嘅景点”,惟吴铵洋批评当局有能力宣传,却没能力管理,面对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人潮令山径超出负荷,绿茵山坡变成黄泥浮沙,叫人不胜唏嘘。“其实喺外国嘅观景台应该系铺晒木板,规范啲人行边度,但如果你清楚香港人嘅习性,你就知放晒出嚟就会周围行,你睇吓𠵱家啲地都踩到烂晒。𠵱家啲地沙尘滚滚,扬起啲泥你话系咪靓呢?我答唔到你。”他建议渔护署开发第二条到达清景台的路线,规范远足人士单方向上落山,“既然已经变成旅游景点,就应该用旅游景点的方法管理。”
2020年,疫情令远足人士数量激增,迫爆山径的情况绝不是千岛湖独有,玉桂山、鸡公岭、塔门之类的热门路线,植被都被海量的游人踩到光脱脱,有网民表示“个山俾人行到变地中海”,有人甚至提议“要成座山休息唔俾人上去”、“有无得定期维修呢? 维园草地都间中局部会封啦”。
君子协定成效不周
“渔护署系个比较鹌鹑嘅部门”,郊野公园对GDP(本地生产总值)无贡献,获分配的资源当然较少。秋冬季节来临,山野人头涌涌,惟在山径以及枫香林中,却未见有政府职员站岗,甚或有人踩上山坡霸占有利位置拍照,踩到草堆都变黄土,加上郊野公园容许“脱罩”,摩肩踵接的人潮想起也叫人生怕,“政府不如直接同市民讲话佢哋资源好少,叫民间自发(监管)仲好啲。”
吴铵洋一直推动Leave No Trace(山野不留痕),希望远足人士透过适当处理废物、保护动植物以及在考虑其他使用者为前提下,减轻对大自然的负担,“Leave No Trace系一套行为准则,去完野外之后唔系破坏,系令到郊外变到更好”,他续指,行为守则的意思是希望大家“冇人见到都会做”,但在香港的成效貌似不大,“香港有好多法规,又罚钱又盛,用个字眼好好,鼓励大家唔好做依样,唔好做个样,但其实喺香港,行为守则行唔通。”
他指指地上的烟头,“验DNA睇吓个烟头系边个人,有咁癫嘅政府啲人咪听话,一日无罚则,一日无人执法,就继续系咁样。”
四个小时的路程来到终结,一行人返回杨家村村口弃置五大袋垃圾,沿路收集到纸巾最多,沾有粪便的纸巾最可怕,半山上的饭盒最吊诡。吴铵洋没有三头六臂,无论几落力清理都只是杯水车薪,他忆述往时和山艺班同学上山实习,“都会叫同学帮手一齐清”,但不消一会儿垃圾总会出现。但愿在2021年新冠肺炎药到病除,而香港各大的山径亦有喘息机会,无垃圾的山径,就是好山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