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厦餐厅变社区会堂 成夜青、外佣、教会、食物银行共享地
Leo年届三十,曾是夜青,也曾拥有四间食肆,赚钱为上。后来成为基督徒,原本租用大埔太平工业中心一个三千平方呎的单位作为食肆的食品加工场,后转营餐厅“吗哪”。餐厅表面是一间餐厅,关门以后却变身一个社区会堂,为社福机构、教会、印佣等有需要的人提供空间。为专心经营吗哪,进入社区,将其余餐厅结业。Leo说,他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真正出力的,是一群走在前线的人。
摄影:陈芷慧
吗哪=灵的粮食
吗哪,Manna,一个好奇妙的名字,来自《圣经》出埃及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旷野,以色列人抱怨饥饿,神降吗哪,像芫荽籽的食粮。吗哪,意为“灵的粮食”。餐厅,是社区营造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方。因为食物,可以让人有温饱之余,然后才有心思与时间交流。
起初,这里的人与物,如天地初开一遍混沌,只是一个平凡、宽敞、有四面墙、文青feel的工厦单位。“以为改一个与《圣经》有关的名字,播着诗歌,就是有福音元素的餐厅,但未想到如何把吗哪放入社区中。”Leo说。真正的福音,应该走入社群,亲身关顾。
一宗不实报导 蕴酿空间共享概念
那时,吗哪仍未有清晰的营运概念。直至一篇不实的报导,说这里晚上会关门不做生意,只开放给夜青和社工,事情变得有点不一样。错有错著,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主动联络合作,“我们才发现香港不少社福机构缺乏租金便宜、可用的地方。原来,福音与社区不是两回事。”Leo说。现在吗哪晚上关门以后,不时有社工带同夜青上来,“他们好静,通常是社工不断说话,他们只是听。”Leo更会在当中分享自己如何从前吸毒、黑社会,如何走回正路。
把餐厅关门 让给外佣
吗哪原本打算周日不营业,只是开放给外佣,提供歇脚的地方。Leo了解外佣的难处:“印佣女子要养三头家:自己的家、娘家和夫家。他们的丈夫不用工作。”但社会上对外佣有很多误解,如很多人认为她们喜欢同性恋而歧视,“事实上,她们不是同性恋,亦非天生同性恋,只是她们离乡别井,只能相信第一个在香港认识的人。”
Leo透过餐厅,联络外佣团体,招聚一群印尼的佣工,透过彼此分享,与她们建立关系。但建立关系也非一两月之易,他说,因为印尼妇女多是穆斯林,她们持有一种“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所以通常由Leo未婚妻先和印佣聊天。
共享也必须切合双方喜好,Leo原为印佣著想,“担心她们好天晒,落雨淋”,以为有一间餐厅有瓦遮头较好,谁知自作多情,她们还是喜欢围坐在街上聊天。后来偶尔为印佣举办夏威夷结他等工作坊,才能吸引她们到来。
从食品加工场变成周日教会
现在吗哪周日大部分时间没有外佣,但依然不开放,只供大埔区一间教会作聚脚地。教会原址的业主逼迁,刚巧教会牧师师母上来帮衬,Leo知道他们的需要,就让教会周日在这里聚会。“当响起诗歌一刻,想到这里的经历,那一刻的感觉好奇妙,好深刻。怎会想到,起初只是用来作食品加工场,后来做餐厅,现在竟然变成一间教会呢?”
教会在吗哪举办不少长者活动。公公婆婆很喜欢这个“high 卡士”的地方,每人30元,就让他们乐上半天,包饮包食。新春时,他们身穿红衣,挥红扇,跳春舞,他们的脚尖跳出喜乐和生命的动力。Leo说:“这是我没法停下来的原因”。
厨房内的故事
“我好努力将这里变成有家的感觉。外面的食客大部份都认识,里面嘅我努力紧。”里面,指的是厨房。厨房与大厅,一道墙,两边的故事。大厅的公公婆婆,一把年纪,仍然手舞足蹈,为仍然有一口生命气息而欢腾;内里却是一群更生人士,他们像迷失在大海的船,忽然看到灯塔般,不由自主地来到这里。
生意淡薄时,Leo会和厨房里这群正在摸索生命的年轻人分享过去,Leo也曾牵涉很多犯法的事,通常他自己“打头阵”分享经历,这群小子才慢慢开金口,道出自己的过去。他们二十出头,有的有案底,有的年纪轻轻已有妻儿,明明傻头傻脑,却又自认成熟。Leo:“起初,他们毫无纪律的。我要让他们知道,人生是有出路,亦有后果。”一年了,大概是他们做过最长的工,亦准备好在不同的活动上分享自己更生故事。厨房里的小伙子,都说Leo是蠢材,打份工,𢭃人工,也能帮补一下Leo的生计吧!但他说:“我想先做好我自己,让他们学习。”渐渐,他们明白手里拿着的镬铲是有意义的。
“我会继续做,这个自己有份经营的地方,能造就别人的生命,这不是人生常有的经历。”
为食物银行做仓库 盼变成“社区饭堂”
Leo在大埔这个好社区长大。他形容,这里是一个普通的新界市镇,有很多老人、屋邨、夜青、外佣,林林总总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一个低消费、有食物同时办社区活动的地方。“我会继续做,这个自己有份经营的地方,能造就别人的生命,这不是人生常有的经历。”
吗哪与教会有更多合作,发展路向更加清晰。现在吗哪借出一个角落,给教会的食物银行做存仓,双方亦计划派爱心饭盒给区内长者。“希望扩展至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冬天将至,更希望让他们上来用膳。”Leo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