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语言交换初创平台 助叙利亚难民自力更生
撰文: 方心惠
出版:更新:
美国一创企早前设立平台,以促进叙利亚难民和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换,学生可练习使用新语言,难民亦能从中赚取收入,一举两得。
黎巴嫩现有逾110万叙利亚难民,占当地人口4分1,他们要么失业,要么在工作时饱受剥削,才可赚取微薄收入。他们的生活状况确是值得关注,但与其徒对他们施与同情,倒不如教他们捉鱼。美国初创NaTakallam的创办人就想到,其实他们全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 教导阿拉伯语。
美国创企NaTakallam(阿拉伯语,意思为“我们谈谈”)为一网上语言学习平台,旨于配对叙利亚难民和学习阿拉伯语的外国学生,以促进彼此的语言交换。学生能藉Skype与语言导师对话,每小时收费约15美元,在练习新语言时,亦可助难民赚取生计,一举两得。
尽管部分语言导师具私人补习经验,但他们的正职是否为教师并不重要,只要是由叙利亚的难民即有资格担任。有学生指,导师不单会协助他们学习语言,亦会跟他讨论政治、宗教、生活和家庭,让他明白即使彼此生活环境不同,但思维其实亦很类近,此实为学习之外的得著。NaTakallam的3位创办人均毕业于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并曾驻足中东一带,他们认为在媒体的渲染下,当地难民均变成流离失所孤苦无依的一群,而在战乱前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却被世人遗忘,但本质上,他们跟一般人无异。
企业现除受资金限制外,目前最大问题源于黎巴嫩供电不稳,令师生双方对话随时断线。然而,此问题自上世纪70至90年代内战时期起一直存在,因此他们暂时亦无法改善状况。还好企业在成立已逾半年间,现已有逾25名难民担任语言导师,并有意继续扩充。创办人强调,导师与学生交谈时,不仅可得到金钱作回报,更可藉工作而找到生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