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香港】农夫创办杂志抗无力感:唯农业可限城市扩张

撰文: 黄妍萍
出版:更新:

本地农业近年渐渐受人关注,然而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的“土地”也受发展商和政府觊觎——新界东北发展、马屎埔收地、横洲绿化带被发展……在推土机步步进逼、铲进农地之时,一本名为《种植香港》的农业杂志却悄然诞生。在发展之手和推土机前,一本小小的杂志可以为农业做到什么?创办人袁易天说:“没有人知道的。”但只要保存意志,对农业念念不忘,总有一天所做的会有用。“未来不一定是政府全赢。”

面对推土机和失常的议会,《种植香港》做到的,最少是对抗无力感。(伦星扬摄)

袁易天:问题源于社会不认识农业

《种植香港》创办人袁易天是资深农夫,十多年前开始在位处马屎埔的马宝宝社区农场耕作,并教导年轻农夫种植。看着农业不断萎缩,人们对农业、食物毫不认识,政府又以土地不足为由发展新界东北,欲铲去良田,他有天忽然兴起办农业杂志的念头。“或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大家不太认识农业。”

六十年代香港曾出现第一本农业杂志《香港农友》,内容以种植、养家禽的技术为主,《种植香港》这本第二代农业杂志,要探讨的不止于此。农业和发展是否必然对立?种田是否无价值?在杂志中,他们便讨论姚松炎的“花园城市”方案,展示结合住宅和农田的社区蓝图,但又点出了这种空降式规划的不足。杂志又有乡土教育的讨论、老农夫、菜种行老板谈农业的演变故事,从教育、历史之中找出农业的价值,还有农夫手记,谈种植的苦与乐。

袁易天直指:“唯独是农业在空间上会限制了城市的扩张。”他指香港任何一个发展都是城市扩张、资本运作的一个部份。在发展下,金钱至上,一切价值都被无视。相反,“农业会塑造到文化,会塑造到一个国家、一个群落、一个团体的身份特征。”这些在《种植香港》当中,朱耀光谈乡土教育时都有提到——学生在访问农夫时,明白到耕种是自主生活的方法,也连结到自身,表示会帮嫲嫲耕田,也对农村多了份感情。

袁易天说创办农业杂志的念头是忽然出现的,但又自言或者是潜意识中知道农业面对许多问题,因而要厘清这些东西。(伦星扬摄)

初衷:累积意志 种出一点什么

回到自身,最基本的或许是农田、大自然本身能带给人平衡。杂志发行义工、任动画制作、也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天台农场“习惯X自然”主理人的Emily也说:“有时要拍东西、又要顾家庭,很忙,但你一个早上在天台做很多东西,淋水,你会觉得整个人很充实。”听到这袁易天也点头。他笑着说:“我有个科学些的说法,有研究指当人吸进泥土里的微生物和化合物,便会很快乐。”

一开始,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种植香港,甚至办这本杂志,“坦白说,只是想让关心农业的朋友有机会一起做些事。”面对频繁的收地、不按规程的立法会,他们难免觉得无力,然而,“如果你想未来的社会不是这样走下去,但现在没辨法,那首先要你自己keep住有意志去做一些事,而你做了的那些东西会变成什么呢,没人会知的。”

“世界是不停地转的,你加了些什么下去会混了什么出来,不知道的。所以未来不一定是个政府全赢了,也不一定是你一定输。”他说。“一直去累积自己的意志或力量,或一些资料,也许明天、明年有用。”他更指如果《种植香港》出了10期,也许那个厚度已经是一篇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期《种植香港》以姚松炎教授的“花园城市”讨论开首,显示农业与发展不一定对立。(伦星扬摄)
除了政策,书中也访问了老农夫和菜种行老板,讲述香港农业发展、有机变无机、政府扶助农业变压迫农业的过程。(伦星扬摄)

杂志不定期 内容不设框架 “一班人就会砌到一些东西”

因此杂志的内容,其实并无框架。“不是有个专题、主题是什么,然后有什么散稿,而是例如有人说我要研究香港蔬菜合作社的发展,大家便谈谈这题目,然后要的篇幅有几多,角度是什么,咦,你好像要了20版,那便20版,那就好像是专题。”这一期“花园城市”专题便是如此出现,有人画图、有人写文回应,就成了今期的主题。

《种植香港》的组成和运作模式也很机动,一开始只是由袁易天在脸书上说要办杂志,开了个群组,有兴趣的朋友就加入,然后还有朋友的朋友,总共60多人,除排版外全是义工。开会只是在群组召集,有空的人就前往。因筹备时间近一年,有些前期较常出现,有些则在后期。“不要嫌弃别人付出了多少,总之一班人一起就会砌到一些东西。”袁易天说。

袁易天自言很习惯以这种模式建立或解决一些东西,“就像马宝宝社区农场,我们都是由零开始,都是没资助,每一个成员都有他的特长,我们将这些人组在一起发挥他最大的效能,农场就运作起来,成员又可以在里面养活自己。”

正因人的参与才是重点,这本杂志并没有稿量压力,甚至多久出一期也没有限定。稿件在立秋前的8月已收齐,没人有空跟进,就放至有空再出。“只要你理解到,大家可以付出的时间并不是可以一次过夹得到,那便不是很难(做到一本杂志),立冬(出版)那便立冬吧。”袁易天说。最终也做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下期希望在农历年前后面世。

杂志运作机动,不同成员时而在前、时而在后,“只要你心中有人的存在,你相信人会为一些好东西付出,那东西就会出现。”袁易天说。图左为Emily,图右为袁易天。(伦星扬摄)

反思“都会化”的农业:花园城市

做这本杂志,也令他更清楚自己对香港农业的期望。今期以花园城市为专题,但原来他们并不是很认同这方案。“一个10,000人的社区,再加农业,消化厨余,变成一个环保的社区,骤耳听很符合我们的品味。”袁易天说。“但然后你会想,作为一个农夫,或用农业角度去看,这种所谓有农业的花园城市,其实它是否可以替代到农业发展衍生出来的各种身份认同和生活空间。拿来讨论,你才找回你其实渴望些什么。”

在杂志发布会的脸书活动页,他们写说香港农业需要更深刻的讨论、描划。或许面对愈来愈恶劣的香港政治气候,要种出更好的香港,方法就是讨论、参与。袁易天在访问中常说“没有人知道”,种植这回事同样如此——要把种子种下田,才知道会收成什么;土地贫瘠,却可以用堆肥让田变得肥沃。《种植香港》正招募更多人加入,他们想,或许大家都可以一起,种植香港。

《种植香港》网站:http://www.plantinghk.com/

义工Emily说送书就像撒一颗种子,不知道有没有收成。种植香港同样,但种了下去,才会有事情发生。(黄妍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