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客家功夫展览 3D眼镜欣赏 全球首创武术动态资料库
客家功夫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客家族群,各门各派,来自梅洲、五华、清远、惠洲等地。最早期的客家人,在康熙年间迁移香港新界,及至文革时期反对尚武,大批客家大师傅移居香港,隐藏于各区。
中华国术学会、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以及客家功夫文化研究学会支持,在城市大学举办“客家功夫三百年-数码时代中的文化承传”展览,最触目的就是邀请19位来自不同门派的客家功夫传人,以全球首创的功夫动态捕捉技术,纪录一招一式,只要观众带上3D眼镜,更能亲身感受各位大师傅一掌一拳一脚的力度。
因功夫 重遇同乡
其中一位耍“洪拳”的客家师父黄师傅,祖籍惠,忆述儿时每周踏两小时单车跟师傅练武。他说,每条村所练的门派也不同,师傅姓黄,功夫亦只传给黄氏。展览开幕当天,他在台上“露两手”,拳拳闪速有力。他还说,从不知自家功夫天高地厚,直至十来岁时偷渡来港,被捕进到监狱,“入面好多人成日都打交,几十人咁冲埋嚟,至要我一出拳,冇人再咁行埋嚟。”说时好不威风。
他辗转只身来港,定居青山道。没有同乡,倍感孤独。“当时我没有加入任何武馆,因为好多武馆都是黑道中人。”竟然直至30年后搬往深井居住,偶遇客家师傅张常庆,再经介绍,认识各门派的同乡高手,使今次展览更完整纪录更多门派的特色。
完整的客家功夫“香港地图”
今次展览不仅展现客家功夫本身,而是更贴地解说客家功夫从乡村到城市,在香港如何落地生根,产生变化。展览开首,已一幅完整的香港客家武术地图打开序幕,你就知道各路高人散落何方。如1900年代东江周家螳螂拳刘水,就在筲箕湾造船工会“西义公会”授徒行医,教授造船和打石工人打功夫;后期1949年以张礼泉为首的白眉派就在深水埗;林家拳则在黄大仙和沙田。
九龙公园偶遇 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
武林高手来港,他们不再在深山或农间练武,变成了现代人。展览中以摄影纪录师傅们在公共屋邨、九龙公园等,如何利用栏杆练武。如东江周家螳螂派的一位师傅,某天在九龙公园耍棍,一位人兄借来耍几招,转身一看,这人眼神有力,身材十分好,才知是同门派、鼎鼎大名的李天来师傅。二人相议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聚集一批散落各区的门派后人,不然,没有是次展览。
数码化纪录一招一式
是次展览,精彩于利用高科技展现客家功夫。如全球首创的动态捕捉。师傅身穿特制装有3D感应器的衣服,将一招一式数码化纪录,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师傅每挥一拳,在莹幕上都以点线图显示力度,像心电图一般,观众只要带上3D眼镜,更能感受其力度的威力。
最详尽的香港客家功夫书籍
是次展览同时出书,更详尽介绍客家功夫,从各门派的特色、传人介绍、师傅习武的趣事、在香港的发展、相识、兵器、客家麒麟习俗等。
展览详情:
地点: 香港城市大学学术楼三(刘鸣炜学术楼)18 楼
展览日期 : 2016 年 10 月 28 日至 2017 年 1 月 4 日
展览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
逢星期一休馆
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