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流开舖|大埔首间裸买店 外籍老师街坊场开舖:冀打破社交隔膜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踏进大埔翠屏商场,一间间跌打医馆、补习社、印刷店及书店映入眼帘。格局如此陈旧的商场里,有一间零包装小店在商场一隅新开幕,店内出售的大部分均是本地商品,由本业是老师的两名店主打理。疫情下人人保持社交距离,她们却反其道而行逆流开业,只为宣扬裸买,亦想把人的距离拉近一点。店主Ella笑说:“在社交距离下,也令我们反思,我们需要与人连结、需要互相支持才能保持理智!”

店主Ella(右)及Margot同是大埔街坊,她们以前同住大埔林村,因为疫情下结缘,两人一同开办零包装店。(黄文轩摄)

这间零包装商店The Bulk Shop与一般无包装商店无异,客人要前来购物,必先带备自己的容器,而货品价钱将按重量计算。小店不足100呎,店内却摆满了逾百样货品,当中不少是本地品牌,如来自天水围的手工肥皂、西贡的香烛、亦有本地品牌的烘焙咖啡豆。

停课成开店动力

近年来,香港陆续出现不少零包装商店,分别座落于西贡或港岛区。店主Ella及Margot同是大埔街坊,每次两人打算到零包装店购物,都要驾车到别区。于是她们开始想,为何不在区内自己开设一间?而落实开店念头的导火线,竟是拜疫情所赐,“我们两个都是老师,疫情下学生不用上学,我们多了时间构思营运店舖。”Ella笑说。

校园见证环保变空谈

在开店前,两人在校园经常与学生谈到环境污染,可是眼见校园只集上书本知识,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甚少做垃圾分类,她们更有感本地对环保的教育只是流于空谈。“全球及香港都正在面对垃圾问题。香港的外卖文化也是一个问题。”Margot说,每天她回到公司,看见许多同事都会叫外卖,当中就已制造了数百年无法分解的塑胶。她说:“这不该只是一个书本上的课题”。

我们不想人们觉得无包装生活是困难或昂贵的。裸买不只是一个潮流,而是一个行动,我们想把它变成常态(normalize)。
Margot
访问这天,有不少客人自备容器前来购物。(黄文轩摄)

身体力行实践减废

塑胶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她们决定身体力行,亲自开店推广零包装购物,店舖于6月开业,作为区内第一间零包装商店,她们选择落户翠屏商场——区内一个平民商场,一来是因为租金较相宜,二来是这里够“贴地”。Margot说:“我们不想人们觉得无包装生活是困难或昂贵的。裸买不只是一个潮流,而是一个行动,我们想把它变成常态(normalize),因为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件事很特别,但它不是只为了有钱的人而设,如果有人愿意走出一小步,便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动员去做。”

Margot来自新西兰,她说,即使新西兰是一个看似环保的国家,但仍然存在不少垃圾污染问题。(黄文轩摄)
每个人都因为病毒而买外卖,但可不可以带自己的容器叫外卖?我们能不能为环境做多一步?
Ella

可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变得更糟。政府从本月29日起禁止全港食肆堂食7日,不少食肆纷纷推出外卖折扣自救。一次性即弃用品随着外卖增加,本月国际组织国际固体废物协会(ISWA) 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塑胶使用量增加,如情况持续,2040年海洋中垃圾总量将累计达6亿吨,相等于300万只蓝鲸重量。疫情下人人买外卖,Ella对对外卖数量感到震惊,“每个人都因为病毒而买外卖,但可不可以带自己的容器叫外卖?我们能不能为环境做多一步?”

这间零包装商店The Bulk Shop与一般无包装商店无异,客人要前来购物,必先带备自己的容器,如没有容器,商店亦有玻璃樽可借用。(黄文轩摄)

如此珍惜地球环境,并不是她们与生俱来的习惯。Ella为了下一代,在4年前改变自己的消费模式。“我现在有三个小孩,我想为他们立下一个榜样,在购物前,我会问他们是否真的必要?”而Margot来自新西兰,她曾一度为即弃的密实袋疯狂,“我很爱Ikea的密实袋,它们很好看,有不同款式,每次看到我都一定会买。”直至一天,有朋友给她一个蜂蜡保鲜袋,然后她在想,既然密实袋有取代品,其他即弃的包装产品有没有另外的替代?

Margot坦言,自己从来未想过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开店,一旁的Ella笑着点头同意。(黄文轩摄)

Margot坦言,自己从来未想过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开店,一旁的Ella笑着点头同意,“我们也没有想过会在疫情期间做这件事,但现在不做,那什么时候做呢?在香港裸买,可能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有人亦会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自己带备容器。但我们用时间讲解,之后看到他们会带容器回来购物,我们感到很骄傲。这是一个学习过程,我相信有一天大家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