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头下有故事 树影婆娑历尽社区变迁

撰文: 吴志茵
出版:更新:

榕树头下曾有过一片热闹风景:人们喜欢在它的广阔树荫下乘凉歇息,享受片刻清凉。乡村总会在村口种一棵榕树,每逢节日祭祀或是村民聚会,都会于树下聚集,成为最佳聚脚地,是早期的社区会堂,甚至是市集摆档的集中地。随年月变迁,现在已没有人在榕树头下说故事,天时暑热也会选择躲进冷气室。曾经,榕树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密切,现在榕树虽然仍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但关系却变得似近还远,昔日的人树共融情景,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吗?摄影:曾梓洋、陈嘉元、黄宝莹

位于香港仔旧大街与香港仔海傍道交界处的庙群,斜路两旁有多座小庙宇,榕树公公庙就在一棵榕树下。
榕树长寿且象征无穷生命力,能于逆境下生长,昔日普遍成为善信崇拜的对象。

守护民间信仰​

以前人们对大自然普遍存有敬畏之心。树木是人类的重要天然资源之一,榕树长寿且象征无穷生命力,能于逆境下生长,不少更可活上百年,见证岁月变迁,因此成为善信崇拜的对象。乡村村民信奉土地,他们会于大树下放置石碑及神像拜祭,祈求透过树木根部把信息传给神明,守护乡村。

这棵树称为“伯公树”,通常会是榕树或樟树,对整条村来说非常重要。另有说榕树长长的气根于空气中摇曳飘逸,如一位蓄着长胡须的慈祥老公公,感觉亲切。

榕树常见于屋苑及公园,接近人的生活。

平民夜总会

大埔林村有著名的许愿树,善信会把愿望写于宝牒上,然后抛上树枝,如宝牒能成功挂上树枝,代表可以梦想成真。不过,早年因老树不胜负荷而导致树枝折断,塌下压伤市民。现在以木制许愿架及塑胶许愿树等代替,让老树得以休养生息。

香港开埠初期,油麻地仍是避风塘。当年,榕树下的一片绿荫吸引小贩在此摆档,贩卖日用补给品予水上人家,慢慢发展为市集。后来经历填海,海岸线虽然渐渐远去,但榕树头下仍不减热闹气氛,舞刀卖艺、搭台唱戏、测字看相,每当夕阳西下更是人流如鲫,于1960至1970年代更是全盛时期,有“平民夜总会”之称,成为油麻地地标。现在油麻地榕树头已成为休憩公园,有约10棵榕树于天后庙前,继续为街坊撑起树荫。榕树与人的点滴相处,与本地传统及文化密不可分,构成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累积成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以前人们喜欢聚集于榕树树荫下乘凉,是社区聚脚地,这里是香港最著名的油麻地榕树头公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