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山睇芒草】追寻秋日芒踪 文青最爱的漫山金黄

撰文: 黄乐文 黎明佩
出版:更新:

香港人对芒草应该一点也不陌生,由《大时代》悭妹死在方展博怀中的经典一幕,到不少MV和唱片封套取景的漫山金黄,都以芒草为背景,画面浪漫凄美。适值天气开始转凉,季度性“行山瘾”又发作,脑海自然浮现芒草及腰、随风摇曳的美景。在脸书放张芒草照,是文青的指定动作。

《人民日报》指,芒草旺盛的大东山对于平日忙碌的香港人尤其有吸引力。(资料图片/黎明佩摄)
上大东山的路途颇远,午后出发,及至近黄昏才到达。(黎明佩摄)

大东山芒坡具层次

秋日观赏芒草的景点多的是,大东山、飞鹅山、大帽山、马鞍山昂平高原和大屿山北面的老虎头,都可找到“芒踪”。路线众多,当中以九龙飞鹅山东面百花林入口最方便易走;而位于大屿山的大东山则比较崎岖,但那里的芒草坡山峦起伏,画面极具层次。

山顶的芒早坡,每逢秋日都长得佷茂盛。(黎明佩摄)

路线要求高体能

大东山是不少行山人士锻练体能的热点,准备参加毅行者的曾先生说,这路线对体力要求非常高。“有两边路可上山顶,如由伯公坳上会容易一点,因为路程较短;黄龙坑上就好考体能,因为梯级又多又高又长。”由于要练体能,他选择走黄龙坑一边。“有人会嫌它沉闷,但我爱它的直上直落,从不转弯抹角。”他建议行山人士别逞强,要按自己体能而行。

另外,大东山顶的路颇狭窄,行山人士要一个跟一个走,如要超前则要提示其他人让路。曾先生周末到过山顶,他估计因这路线较考体力,因此山上多是年轻登山者,沿途亦没有见人摘芒草,秩序大致良好。

山路颇狭窄,游人要一个跟一个走。(黎明佩摄)

芒草:粗生护坡植物

芒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对生态平衡亦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有超过15种芒属植物,香港原生的品种包括五节芒及白背芒,多长于山坡草地,每逢秋冬开花,有维持水土及生态修复的功能,是优良的护坡植物。芒草的“粗生”特性,能适应不同的生态栖地,如农地、盐份地、干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更可在被山火破坏的焦土上快速生长。

芒草丛高度不止及腰,甚至高可达胸,走进芒丛,随时可隐藏其中。(黎明佩摄)

用途多且具生态价值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环,芒草地为许多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例如鸟类会在其中筑巢和觅食,也是弄蝶科蝴蝶的食草。早在香港未发展前,农民的日常生活都会用上芒草,例如捆成扫帚、以其茎秆搭建篱芭及瓜棚,亦可用作黄褐色染料、编织日用品如雨伞等,更是饲养动物的牧草。

微风轻吹,芒草轻拂,是大东山独有的景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芒草品种可提炼再生能源及环保物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柔脆芒草可炼生质能源

近数十年,芒草的开发前景备受科学家关注,当中以研发成生质燃料最具话题性。中国湖南及台湾等地的科学家,早于80年代已进行芒草杂交改良,研究开发成合成塑料、纸浆纤维造料,当中以芒草提炼生质燃料最值得关注。经过育种改良的“大芒草”每公顷年产量可达45 公吨,是高生产力的生质能源原料。

游大东山的多是年轻人,现场所见秩序良好,芒草美景没受到破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碳中和循环考虑

研发生质能源可是石油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生产过程涉及光合作用,形成碳循环,比石油等非再生能源更环保。不过,拥有大片土地的国家如阿根廷和印尼,考虑到经济价值而大量伐木和焚烧森林,开辟土地种植生质能源原料,如玉米、芒草、甘蔗等,这做法却打破了“碳中和”的理想循环,是现时生质能源发展面对的最大阻力。

一株柔脆芒草,却关系到再生能源、石油危机等问题,想到香港拥有不少未被破坏的芒草胜地,这至少也值得我们骄傲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