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山紥营】石屋群近90年历史 集体爬上屋顶恐倒塌
说起大东山,除了想起近年火红的芒草,一众摄影爱好者又怎会放过大东山的另一景点:石屋群。身处于芒草堆,以石屋群作背景拍照作profile pic是指定动作,相信曾到此地的人也倣效过,但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由来,同样值得大家细心了解。
散落于大东山与二东山之间的石屋群,为数约二十间,俗称“烂头营”。早于1923年,一些外藉传教士想到当时英属殖民地香港,寻找适合的山顶营地位置,以供每逢夏天来港,筑起临时营舍,作渡假及退修之用,但其实当时选址首选并非大东山。这群外藉传教士先来到大帽山,以木材简单架构了临时棚舍,可惜当年正受到台风吹袭,简陋的棚舍最终敌不过强风而告吹。汲取教训,他们舍弃临时营舍的构想,转为以石材兴建营舍,抵挡香港夏季出现的台风。翌年夏天,他们来到了大东山,于现址筑起了第一间石屋,随后石屋陆续筑起,形成现在的石屋群,至1926年夏天接近完工。
初期建造的营舍面积只有18平方尺,内有3间房,床是折叠式的。后来营舍不断改进,令空间更大足够容纳更多人,更设有床铺、水箱及接驳喉管引水。营舍拥有近90年历史,据说于二战期间曾作为情报中心。现时所见的营舍,都是战后修建的。
石屋业权复杂
“烂头”名字,是从大屿山英文“Lantau”而来,但若然你到过石屋群,你会看到18号屋的外墙写上“香港浸信会联会营地”。有大东山的行山义工向《香港01》表示,随著时日,外藉传教士皆年老回乡,石屋现时没有固定住户,业权亦颇为复杂。浸信会早年曾借出石屋供教友作退修营地之用,又有环保团体及登山义工租用,可惜现在因为业权问题而停止借用。该名义工亦表示,现时虽然有热心登山人士定期为石屋作简单修葺,但石屋始终历史悠久,早期使用的建筑物料参差,部分石屋更于下雨时出现渗水情况,集体爬上屋顶的行为更随时令石屋不胜负荷,出现倒塌危机。此外,由于石屋属私人物业,本不该擅自闯入。奉劝各位登山人士不要因一时兴奋而令石屋留下累累伤痕,守护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令石屋群得以保存。
尽管你不介意于大东山上露营,但根据第 208A 章《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规例》 第 11(3)条,任何人不得在郊野公园或特别地区内露营或建立帐幕或临时遮蔽处,除非是获批许可证的人仕或在指定露营地点内。 而大东山及二东山范围均不属渔护署所指定的露营地点,所以不能够在此露营。
部分资料来源:绿洲 Oasist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