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曝光】观塘新市集恐变“地牢市集” 小贩:留低因为唔舍得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小贩苦等两年多,终于等到2020年观塘永久新街市的设计方案出炉,然而市集置于L1层,街坊如要进出市集,必须经过电梯或花槽。有小贩担心搬迁过后至少仍需等4年,方能等到全部入口启用,期间市集形同位处“地牢”。有小贩批评此举等同将1市集收起来了,不见得光,谁还会来逛市集?

在1月的城规会申请中,市区重建局申请发展位于观塘道、康宁道、物华街和协和街之间的46,294平方米地带,兴建一幢综合住宅、酒店、办公室、商店、公共交通交汇处及社区设施等用途的大楼。由物华街搬至同仁街临时市集的小贩,亦会全数被安置在大楼之中。

图为市建局有关新市集的设计,图中红色箭咀标示行人进入市集的路线。(受访者提供)

买衫需经电梯、公园 小贩忧变“地牢市集”

不过根据设计方案,新市集将安置于大楼的L1楼层,实际进出却并不简单直接。在设计图中,市集设有四个出入口,其中“物华街及辅仁街出入口”要通过电梯到达市集门口,而观塘道及康宁道的市集正门,则要乘搭电梯,经过公园才能到达。此外,由于公共交通交汇处层数高于街市,倘若从商场进入市集,则要乘搭一至两层电梯。

社区组织“活在观塘”创办人袁智仁指,小贩担心市集变相成为“地牢市集”,虽然市集与观塘道为同一水平,但康宁道为上下坡路,水平较高,街坊未必看到街市所在。加上,市建局暂定2024年完成观塘重建,局方与小贩开会时指及至2024年,所有出入口才会全面启用。他估计,出入口将受制于重建进度,如果裕民坊未能如期收回,康宁道的正门将一直启用无期。

袁智仁又批评市建局把小贩市集安置停车场旁,而小巴或巴士站旁较好的位置却预留给商舖。“政府用地位置偏僻并非首例,当年兴建朗豪坊移走大排档,也把他们安置在偏僻位置,故最后18档只有一档肯留低。”

图中红色箭咀为小贩市集的出入口,小贩担心要等到2024年后才会全部正式启用,影响生意。(李慧筠摄)

窄走道、无冷气  促市建局交市集通风评估

由于未确实新市集是否通达地面,小贩担心市集在四面墙及机房包围下通风不佳,重复现时同仁街临时小贩市集的闷热问题。以前物华街市集位于地面,通道较阔,天热时凉风送爽,搬至同仁街情况大不如前,市集因未安装冷气,夏天室内闷热犹如蒸笼。当区区议员郑景阳指,现时局方只提出以“凉风装置”降低新市集室内温度,但他质疑系统成效。他又指市建局并未正式咨询区议会意见,担心小贩未必了解新设计的细节。同仁街临时小贩市场互助委员会要求局方回应安装冷气问题,而“活在观塘”亦要求局方提交新市集通风情况评估。

此外,同仁街市集档与档之间的通道缩减至5呎,一直被小贩投诉减少街坊逗留社交的空间,新市集的通道宽道则只增加13吋,小贩批评只是每人多一只手掌的阔度,未能根本改善通道过窄的问题。袁智仁希望市建局可以考虑把市集搬往交通交汇处旁,并咨询更多社区及小贩意见。

商贩四哥对于新市集设计感到失望:“重建本来是好事,可以改善生活,但原来杀到埋身,会牺牲本来在这里生活的人。”(李慧筠摄)

方便才有生意 小贩:为重建才搬 配套却不完善

在咨询过程中,有商贩8月底才被通知新设计方案。经历过第一次搬迁,卖童装衫的商贩四哥生意大跌9成。“市场开业两年,已经失去9成瑞和街街市熟客。到外面打工、兼职一定比这里开档好,很多小贩拉闸,就是因为这里很闷,坐到个人发呆变傻。我们仍坚持留低,可说是赖死,也是舍不得旧街坊。”

新市集来临本应高兴,但人流仍然成疑。四哥指市建局曾建议与小贩合作命名新市集、办主题商场,但他不以为然:“你可以把说话讲得好听,但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只希望他们答应新市场配套完善,小贩揾到两餐。我也不跟你说最低工资,一日揾到百几、二百蚊都得。”如新市集设计不周,商贩四哥和太太或考虑直接结业:“小贩卖点是方便,顺手就买到。卖方便,才有生意。”

同仁街临时街市生意惨淡,肥妹仍坚持每日开店,只为了每个到来买衫的熟客。(李慧筠摄)

市建局:会向食环署提议安装冷气

曾经在物华街市集留守到最后的商贩李淑贤(肥妹)认为新市集走道仍然过窄,街坊行市集经常会与他人碰撞:“我要求新市集走道有10呎,别人说我太贪,但我预你还价。你以为市建局会你要求10呎就畀10呎?”她担心市集位于地底,又不如物华街般靠近大马路,生意会如现在惨淡。“因为重建,我们在同仁街挨了两年,看到新设计图则,只能问一句:点搞?一个档口不只是档主的事,是档主和一家人的事。”

市建局回复,永久小贩市集根据已核准的总纲发展蓝图,建于与观塘道同一水平的地面;又指新市集4个出入口将于启用时全面开放予市民进出市集。局方根据地契条款,永久小贩市集只需配置机械通风系统,但会向食环署提议安装冷气,并会与有关小贩代表及食环署保持会面与沟通。

卖街坊用品的小贩市集,最希望经营环境就脚,才会有人进内逛逛。(李慧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