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发保育皇都戏院 活现香港:保留根本,再寻长远发展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1952年开业的北角皇都戏院,有独特的内部无柱结构,至今有60多年历史。然而,古迹办在今年4月的会议上,将戏院评为最低等级的三级历史建筑。由於戏院属私人物业,可能随时被拆卸。民间团体“活现香港”从年初起,拍片访问演员、学者、街坊、制作“懒人包”、举办北角导赏团等,倡议保留皇都戏院的珍贵历史和独特建筑结构,期望能够争取更高评级。

9月8日的古咨会会议上,古迹办突然提交一份不在议程内的报告,指戏院已改建为桌球室,“失去戏院氛围”。而“活现香港”亦发布一条由公开大学学生制作的动画,回应并强调戏院的独特建筑。创办人陈智远说,对古迹办已彻底失望,未来会倾向争取古咨会委员的支持。

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钟宏亮副教授推断皇都受建筑大师Le Corbusier和苏联建构主义建筑的风格影响,极为独特和富历史价值。(余俊亮摄)

古迹办不重视 民间自发救戏院 

要活现香港,活现皇都戏院,甚至是一个社区,所倚靠的从来是人多于政府,由下而上。年初收到有地产商收购戏院的消息,陈智远与导演黄浩然、建筑师Alex、本地文史发烧友祁凯达开始思考如何保育。

Alex忆述,他的中学师兄,本身导演、教学两边走的黄浩然,对他说起皇都戏院的事情,“他说,为皇都多少做些事情吧,直到现在我也印象清晰,因为他一直以来做了很多很多。”除了邀请学生制作动画片,黄浩然更一手包办所有访问片段,包括曾江亲身说法,获不少回响。

然而另一方面,法定机构古迹办却对戏院的价值看低一线,甚至偷步向古咨会提交报告,“摆明就系阴湿行径,所以几日后我们发布的动画,很能够直接回应所谓的官方说法。”陈智远说。

集思广益   请曾江讲戏院历史

年初收到有地产商收购戏院的消息,陈智远与导演黄浩然、建筑师Alex、祁凯达开始思考如何保育。(余俊亮摄)

从保育天星皇后码头开始,香港人渐渐关注保育议题,但同时对保育人士产生既定印象,认为他们必然是硬梆梆的社运人,觉得保育人士与一般人有距离。陈智远坦言,在今次的保育中,充满不少惊喜,“高手本来就在民间,不在政府,而且人人也可以投身。”

街坊可以提供回忆,学者可以提供论述;陈智远所说的惊喜,是任职中大合唱团指挥的朱振威先生,音乐是他的专业,怎样扣连到皇都戏院呢?“他知道戏院以前邀请过不少闻名遐迩的古典歌唱家访港演出,所以他翻查旧报纸,逐个人物找出来。当时我们写评估也只能轻轻提起,然而正因为他丰富的音乐知识,填补了戏院当年辉煌的历史。”

由此而起,陈智远便觉得保育一个地方,首先得广泛传播,正如他们请来曾江讲戏院历史,很受欢迎,“起码让人有一个接触皇都的机会,即是要做到‘入屋’。然后你可能会聚集到各方面的专家,齐心出力保育。”

保育不为纯粹留守   

国际专业保育团体Docomomo International形容皇都的建筑结构全球独一无二, 尤其是屋顶桁架结构,反映“这幢建筑是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具代表性的重要例子”。(余俊亮摄)

谈到这里,记者不禁问,活现香港是一个保育团体吗?陈智远笑说:“我们是搞文化旅游的。而我们也不是单纯保留旧的东西,而是保留根本,再寻求长远的发展,总好过一味拆卸。”

他说,一直以来的行动,都源于自主自发地去营造戏院与社区的关系,扣连其过去、现在、未来,“像刚发布的动画片,有片睇,大众自然会对戏院的发展有了遐想。”

其实戏院本身就是一个市区的大型艺术品,翻新成旅游景点,或会让旅客在摩天大楼的审美疲劳中,注入一点活力,“皇都的结构,走遍全球都不会找到另一个;而它本身是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的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如果香港真的是国际都会,我想不到拆掉戏院的理由。”

过去的保育行动或多或少,让外界抱着悲情的目光去注视,且看保育皇都会否更新香港保育运动的想像。

戏院下层被改建为旧式街坊商场。(余俊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