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皇都戏院】旧街坊细数香港昔日故事

撰文: 何雪莹
出版:更新:

吴韵怡说,她的人生跟戏院分不开。“小时候睡不着,爸爸会带我到楼下新光戏院吹冷气。后来妈妈在皇都商场开店,一放学就到商场和戏院流连,整整15年。”在她跟皇都戏院道别18年后,传来皇都戏院正被收购的消息,她才以文物保育顾问的身分重新回到屹立北角逾60载的皇都。她才惊觉,这地方原来不只是她儿时的游乐场,更可能是亚洲独一无二的建筑,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和社会演变的时代见证。吴韵怡领着我们走进皇都商场。离开车水马龙的英皇道,转入小巷熙和街,她往垃圾堆和弃置的旧电视一指:“这是以前皇都戏院的太平门出口。”摄影:余俊亮

屹立英皇道逾60载的皇都戏院、商场及住宅,去年底因传出遭地产商收购,引发保育戏院的讨论。 其中屋顶的外露式抛物线型混凝土桁架,被建筑专家认为亚洲独一无二。

吴韵怡领着我们走进皇都商场。离开车水马龙的英皇道,转入小巷熙和街,她往垃圾堆和弃置的旧电视一指:“这是以前皇都戏院的太平门出口。”

的确需要一点想像力,才能在脑海中描绘皇都昔日的辉煌。

古物咨询委员会上周一会议上,原定将北角皇都戏院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会议后决定押后评级,待考虑更多报告及研究资料。

璇宫戏院于1952年开幕,并于1959年改名及重新装修为皇都戏院。戏院以及戏院下层的商场和上面的住宅,也许从未被视为瑰宝。“去年10月,同事告诉我皇都遭财团收购的消息。”在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任职文物主任的吴韵怡,想起自己在皇都的日子,二人于是埋首研究皇都的前世今生。

皇都是是全港首个结合戏院、商场和住宅的地产项目,也是全港第一个有扶手电梯的商场。

戏院比殖民地政府建筑 更易说故事

皇都戏院于1997年结业,今天改装成桌球会,下层商场继续营业。大堂外不远处的路中央被木板封死,我们从仅有的铁线网看进去,依稀辨认到是扶手电梯的黑色把手。“当年的皇都戏院商场,是全港第一个有扶手电梯的商场!客人可由地面商场一直通往戏院顶楼。”她翻查旧报纸,更发现当年皇都的旗号是全港首个概念式、结合“商场、戏院和住宅”的地产项目。

当年的皇都戏院商场,是全港第一个有扶手电梯的商场!客人可由地面商场一直通往戏院顶楼。
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文物主任吴韵怡
1982至1997年间,吴韵怡的妈妈在皇都商场开童装店,她每天放学就到店子帮忙卖鞋。

一座商场戏院 见证种族变迁

建筑价值以外,吴韵怡更喜欢说皇都的普及文化意义。

吴妈妈于1982年在皇都商场地下开童装店,以她的名字命名为“韵怡公司”,1997年不敌加租压力结业。“我由幼稚园开始帮手卖鞋一直到中学。1980年代,不少福建人和上海人没有带上孩子,却说要买几对鞋几套衫给几多岁的孩子,请我们挑合适的尺码。”那是中国物资匮乏、香港人要接济穷亲戚的时代。“一对鞋一条裙,才29.9元、39.9元,最贵不过79.9元。”1990年代初后,福建话渐渐被菲律宾话取代。

在皇都为北角草根、福建人和菲律宾人服务以前,有着另一种种族面貌。

后巷内仍可见昔日皇都戏院的太平门。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