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来久坐】造张可加可减的凳 将中环变成公共客厅

撰文: 黄妍萍
出版:更新:

走在街上,累了,总要找个地方消费才能换得一张椅子休息。但原来我们可以善用公共空间,变出一张任人使用的“椅子”。“城市接筑研究所”三位建筑师及城市设计师,以公共空间为题,设计出一个木制装置——以一条柱为中心,周边有长椅和桌子,还有可以卡住单车的凹位,喜欢坐下或靠着看书、发呆、吃饭都可以,柱中间更可插一把伞挡住烈日。这个装置名为“城市图腾”,是建筑师学会举办的“筑.自室2之家−城÷”展览参展作品之一,这天先在展览馆外作一次实验,让公众试坐。

三位创作者亲自示范如何使用装置——坐又可以,挨着也可以。(李泽彤摄)

十二时正,建筑师们把装置放好在中环码头通道的中央,偶尔有一两个伯伯经过,有人走近装置很疑惑地看了一圈。不久,两个外国人走近,看了看便坐下来。

“公共空间是社会里的客厅”

那天有好些人都在这装置上自然地坐下,有人看海,有人戴上耳机放松。“公共空间是在社区生活时的空间,就等于社会里的一个客厅。”创作者之一建筑师Deson说。另一创作人城市设计师Xavier指:“客厅是可以让人自由地选择想做的事。”

然而香港的空间设计,正令人无法自由活动。“香港的旧式公园多是有些通道,两边排些椅子,造了些装置令人们不能躺,限制着人的活动。”Deson说。“我找个地方休息,都不想看到别人走来走去,只是想坐在一个空间看看别人、和其他人在那里可以有互动。”

装置设有两个可供单车停泊的凹位。(李泽彤摄)

有些公共空间甚至只供人路过。“像囍汇的‘利东街’,基本上是地面商店街的一部分。而中环的长江公园更是没有可让人逗留的设施。”他又指:“政府负责规划整个城市空间布局,应带头设定一些城市设计的指引,如是否要将建筑移后些,让多些位置给人行走。”

虽然身为建筑师及城市设计师,但平日工作时,他们的创意想法都未必能实现。“住宅计划会少些空间发挥,房间多大都有限制,因要顾及市场需求。”Deson说。“法例,或不同持份者之间有不同考虑,未必可以完全达到我们的构想。”这次他们却能落手落脚,将平日所想变成真实。

有人坐下休息看手机,有人发呆看海,也有人借装置的桌子借力,举机自拍。(李泽彤摄)

装置成为平台 以自己的方式使用

刚开始设计,他们在想的已是“自由”。“做建筑和做公共家私,都是在想‘人如何用’,合符人的需要。”Deson说。装置以数十块木板叠成,一边是长椅,另一边是桌子,人来到时可以选择坐、站、倚傍,发呆、看书、吃饭,做什么都可以。这装置更可随时加减,如晒的时候加把伞,“灯都可以的。”Xavier说。“比普通椅子只是坐有多些功能,和比较开放,与公众的关系近些。”Deson说:“希望用这个装置构建一个平台,让人们随他们的方式去用这个地方。”

但在谈使用空间前,原来香港连公共空间的资讯也不够透明。“很多人不知道那地方是公共的,如告示牌很小、会放到很旁边,大家不清楚,便用不到。”Xavier说。“如何提供空间也很重要,放在屋苑或商场平台跟放在地下就很不同——放平台人们找不到楼梯或看不到告示牌就用不到,放地下任何人一走过便知是公共空间。”湾仔囍汇商场天台便是一例,“楼梯不明显,指示牌放在不当眼处,基本上不会知道有个天台花园。”因此,他们在选择实验场地时,很自然地选择了人人皆可看见的码头。

装置创作者Xavier(左)和Deson(右)逐块木板叠起,做出一个让人可以坐、可以倚傍的“公共家私”。(李泽彤摄)

望带人重新走出社区

在这人人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间,他们希望提倡人与人的连系。作品名叫“城市图腾”——古代部落文化有图腾,“他们会在柱上画些东西。我们希望将图腾搬来现代化城市的公共空间,重新演绎。装置中心的柱是想扣回图腾的意思。以前人们的生活与宗教、自然有较多连系,来到现代生活,大家通常可能都在室内,购物商场、自己家,我们希望人们重新走出社区。”Deson说。

正式展览时,他们放置了二手书、单车和维修工具,“我们有户外的元素,如单车,又有坐椅让与朋友或街坊聊天,将来想找漂书的团体合作,利用这地方给他们办些活动。”Deson说。“空间是大家共享的,因此装置除了可供泊单车外,也预备了些维修单车的工具,是公共家私的一部分,放些共用的工具可以帮到大家。”

“筑.自室2之家−城÷”展览,另设各种活动及工作:http://www.hkia.net/reveal/2016/

正式展览时,他们加入单车、书本等道具,让人自己选择做什么。(大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