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公园变街坊艺术馆 画水墨画瓜分草皮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在公园“行行企企”,下棋、捉精灵、玩滑梯,还有否其他新玩意?月华街游乐场,被称为观塘的“老公园”,这个邻里街坊常路过或休憩的公共空间,近日有班“街外人”走进来,要来个社区实验。他们在这里展出观塘街坊和艺术家的作品,活动闭幕那天,创作单位更“现真身”,与街坊再度聚首,在互动工作坊和音乐会中,度过一个属于他们的共同时光。主办单位盼这场实验,有助制定一套香港适用的社区评估工具。

不少家长也偕子女到场参与其中,认为这里凝聚街坊,小朋友也多了玩伴。(林可欣摄)

近年说起观塘的话题,就是重建,重建和重建。由工业区,演变成“九龙区中环”。月华街游乐场处于观塘南与北之间,非牟利组织“拓展公共空间”与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正以此作为今次的实验场所--“地艺观塘”。他们展出由该区街坊和不同艺术单位的作品,包括水墨画、为月华街游乐场设计的屏风和风车,及铺设多道草路,让街坊和路人走走、看看。

展览闭幕这天,教授街坊水墨画的大师也来了,他即席挥毫,围观的街坊也聚精会神。(林可欣摄)
月华街街坊兴趣班的画作,于场内展出,现场的人则可即席在空画板创作,与原作的街坊互动。(林可欣摄)
逾300米的环形人造草皮地垫于场内铺设,希望街坊和路人不做“低头族”,擡头走走看看。(林可欣摄)

“某次我们在区议员办事处看到几幅水墨画,问‘咁靓嘅,在哪儿买的?’,才知道原来出自月华街街坊协会画班师生的手笔。”“拓展公共空间”的总监(智库)陈逸敏(Caroline)说。她大半前与团队研究观塘,接触街坊和地区组织,想确实了解他们的社区和公共空间需要,再动脑筋,为这区的公共空间,度身订造新活动。

Caroline认为,展出的作品自观塘人创作,充满该区特色。另一端的滚轴溜冰场,围着竖满的“等运到风车”,是由扎守该区的艺术家,用废弃的街招制作,盼风车随风转着,为这人流较少的场地,扬起活力和动态。

主办团队认为观塘的高楼建筑物,像屏风一样把人们区隔,故创作和设计各个屏风,摆放于公园各处,让人思考公共空间之存在。(林可欣摄)
创作“等运到风车”的艺术家认为,月华街这个滚轴溜冰场,静态而单调,盼风车阵带来色彩和新气象。(林可欣摄)

展览闭幕 街坊瓜分草皮带回家

展览闭幕这天,竟然还有分草皮环节,主持人希望街坊取人造草皮回家,不忘那份感受大地的感觉,郊游、野餐、甚至做瑜伽,也将草皮当坐垫,或于垫上走走“行草路”。这场互动也再度凝聚街坊,“因这里的活动,他们多了延伸话题,多了与朋友落街的原因,有的介绍自己作品,好有成功感。”Caroline欣喜说。

同场的音乐会,街头歌手唱着流行曲,不少长者也驻足投入欣赏。方伯伯在观众席坐了一个下午,完场也不舍得离开,“好听,这公园很少这类活动。”

Caroline说,这两周改变了公园和游乐场原来的空间用途,起初街坊不习惯,感觉不妥,“但向他们解释公共空间的多元意义价值,便渐渐支持了,更会来玩。”主办机构计划以观塘作参考例子,再思考在其他地区公共空间的更多可能性。

观塘的建筑艺术组织,于闭幕当日举行分草皮活动,街坊也踊跃来取人造草皮。(林可欣摄)
街坊一人一块人造草皮带回家,主办组织希望街坊日后仍能感受大地。(林可欣摄)

是次社区实验获香港绿色建筑议会资助举办,旗下的绿建社区督导委员会召集人潘智辉指,是次活动的回馈和客观分析,能予业界参考,并有效制定于今年年底推出一套香港适用的社区评估工具。该会以往的评估工具,多为考虑绿色建筑物,董事伍灼宜表示,楼宇以外的公共空间、绿色社区建设,及让居民于社区互动获归属感,同样值得关注。

闭幕的黄昏音乐会,请来街头歌手演唱,想以歌声连系社区,不少街坊和路人驻足观赏。(林可欣摄)
活动提供层层叠积木,小朋友手执数块,发明更多玩法,不亦乐乎。(林可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