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店系列】西环黑夜 饮早茶到饮夜茶的卅年变迁
凌晨三点,是晨早还是深夜?凌晨三点,大多数人好梦正酣,才不管那是晨早或深夜。但对于廿多年来每日三点准时营业的小茶楼而言,是晨早或深夜却可能别具意义。
朝三午四营业
位于坚尼地城士美菲路的“新兴食家”每日凌晨3点营业至下午4点,是区内少数半夜开舖的茶楼。茶楼地方不大,十数张或圆或方的木台,每张台坐3至6人不等,坐满了也就30、40人。形单只影的要搭台是必然,人数稍多的分分钟也要分台而坐。
白天,小小的铺位经常挤个水泄不通,茶客来来往往,有七嘴八舌聊天的,有埋头默默进食的,喧哗的场面犹如走进墟市;黑夜,人少些,依然有聊天或静静进食的茶客,员工没有那么忙碌,也就安静很多;白天或黑夜的场景,都是这里的常况。
立足西环廿多载,作为区内驰名食店,自然有不少名人捧场,亦有游客会慕名而来,但主要的“拥趸”还是区内的街坊。老板徐海谈起茶楼昔日种种,原来与西环的发展不无相关。
深宵开铺 承继一段鱼栏菜栏史
“(茶楼)以前在加多近街的时候,是别人经营的。我们顶来做,跟着人家的时间做,旧时(这附近)有些菜栏、鱼栏、卖鸡、牛房(屠房),他们(工人)返两点多钟,多数饮完茶才买货,就跟住他们的时间营业。”80多岁的徐海是新兴食家的老板,站在门口的柜台做收银,与伙计同做13个钟,偶尔还会帮忙打包外卖。顶手新兴之前,他在乐富开茶楼,是七层大厦的地铺,后来乐富一带楼宇要拆卸重建,新兴的上手老板又想转手生意,他便接了下来。
徐老先生口中的那段西环鱼栏菜栏史,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事。当时的西环尾,亦即是今日坚尼地城港铁站附近一带,是旧时港岛居民日常食品的集散地。那里有鱼栏、果栏、菜栏、屠房‧‧‧‧‧‧货物由船只运到海边码头落货,经由各个市场,分销到港岛各个街市。
市场聚集数以千计工人,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工人们在此处“揾食”,赚钱之余,也在此解决三餐温饱。“辛苦揾来自在食”,要食得自在非茶楼莫属;两笼点心一壶茶,款式多样,可群聚也可独享;因此当时的西环茶楼酒家林立,很多高朋满座,甚或挤个水泄不通。
从前工人饮早茶 现在学生哥饮夜茶
工人们3、4点开始工作,茶楼也就赶在他们工作前一两小时营业。及后,各菜栏、鱼栏、屠房搬迁,市区重建,大厦屋苑相继落成,茶楼也就相继结业,能留下的寥寥无几。
新兴是难得留下来的食店。但徐老板说,小小茶楼多年来也因重建或加租而历经多次搬迁,“在加多近街做了18年,在厚和街做了5年,在这里(士美菲路)做了4年。”
27年来,搬了又搬,却依旧保持朝3午4的营业时间。徐老板说:“初初(市场)搬迁时也想过午夜再没生意,但做下做下、挨下挨下,等到(市场)拆了;拆了又搬到厚和街,没有了鱼栏,多了些的士客、夜游人;礼拜六、日多些学生,执执埋埋还算够做。”
廿多年前准备晨早工作的工人们走了,却默默地换来了夜更的士司机、通宵达旦的港大学生(食店邻近香港大学)、以及深宵饥肠辘辘的街坊与夜游人。也因此,工人们预备开工的早茶,如今成了夜游人士的夜茶。
一店新移民女工 一更13小时挨天光
这夜茶靠全店20人工作,13小时,只有一更;午夜开始忙碌,白天挤满人,生意再好,营业时间到了,便关店休息。徐老板指如今请人困难,很多本地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辛劳的工作,何况还要深夜起床,更加辛苦。所以,店内不少在楼面捧点心,抹台的都以新移民妇女为主。
食店的楼面是全女班,男员工都主力在厨房负责做点心,这安排原来是老板的男女分工哲学。“男工好难请。女人呢,有时(做事)有错,茶客都不会太凶恶,会因为你是女性,放你一马。如果是男性,食客骂员工,员工又会骂回去,发生口角,两家斗恶,便吵架了。”
徐老板说,茶楼没有承传不承传下去的打算,都只为“揾餐食”,糊口而已。做得落去便继续做,做不下去也没办法,毕竟自己也做几十年了。
食客都一样 没有街坊情怀
对徐老板而言,茶楼食客人人一样,没有特别要招呼的客人,也没有特别要留住的联系,小店不一定是老街坊情怀。茶客因多人时赶快食完让座的,他看在眼里视之为“通气”;不管三七廿一,自顾自坐到满足为止的,他也视之为理所当然。客人饮茶看报食点心,人均消费40、50元,他没说这算多或少,反正能做下去,继续做下去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