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己冷”够团结 观塘盂兰胜会首席会长方汉永:唔惊冇人传承!
盂兰胜会是潮州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整个农历七月,大大小小的盂兰胜会在各区进行。随年月过去,盂兰胜会的筹办者却面临越来越多困难:经费不足、无人承传等,举办47年观塘潮侨工商盂兰胜会的首席会长方汉永却说:“唔惊!”
观众席头排特别“留座”? 真人观众现身说法
观塘康宁道游乐场外有十数个巨型花牌,走进场内,入目的先是灯光璀璨的大戏棚,正对面的是装饰别致的神坛,方便神明观赏潮剧,达到酬神、娱鬼及娱人的效果。左右两旁有经棚,供经师在内诵经,超渡孤魂棚及引荐台的幽魂,还有大士棚,供奉鬼王。
外间总流传第一行为幽魂专享,所以永远空出第一行,生人不坐。事实是为捐款较多的善长及乡绅预留的VIP席,方汉永便是其中一员。
方先生是药房店东,也是观塘潮侨工商盂兰胜会首席会长。他笑道:“1969年,我31岁,我便在这里,亦是坐在第一排。”坐足47年的方先生忆述,在1960年代初,潮州人开始聚居于观塘区,有不少潮侨在裕民坊一带营商,其中方氏开办药房。
在90年代之前,康宁道球场仍未出现,所以盂兰团体只能逐年寻找适合的场地。1969年,他们在定安街空地举办第一届盂兰胜会。“搬来搬去周围搬,没有安定的地方……当时的装饰、排场当然没有今日这么漂亮,因为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都不同。以前派米只有小小一袋,不像现在一公斤一包。”
盂兰胜会样样要钱 潮州人团结齐齐埋单
“办盂兰胜会最困难的是没有钱做事,我们算是过得去。”今年,观塘潮侨工商盂兰胜会筹得款项约有110万,一般人大概不知道,原来在盂兰胜会之中,不少项目都所费不菲。“搭一个戏棚约需30万,聘请经师和剧团约花60万,这几个(神坛、办事处、会客厅)也花了十多万……”方先生笑说:“都是大家互相支持,潮州人够团结、够齐心,好多舖头都一起做了(盂兰胜会)很多年。”他又指著金榜(即写有捐款、捐米的善长名字及款额的名单),表示有好几十间公司已支持盂兰胜会多年,“功劳不会只归一个人,是大家同心做好这件事。”
“盂兰胜会最重要的是潮州经师念佛经,超渡孤魂、教导人要孝顺父母和尊敬先人。之前有新加坡游客看到,觉得我们做的盂兰胜会很好,大家很齐心去做这件事,于是有的捐了1万,有的捐了2万。不论甚么人,不是潮州人都可以拜。”
专家盘点全港盂兰胜会 人事经费影响每年数目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蒨博士研究盂兰文化多年,她表示全港目前最少有50多个潮籍盂兰胜会,但数目每年不一。“有时没有钱便不做了,有时隔年又会举行,有时因为钱,有时因为人事。几年前,东边街已经没有继续做,历史很悠久。”她又以铜锣湾区作例子,讲述城市发展如何影响盂兰胜会的传承。“铜锣湾的位置太好,有盂兰胜会于中央图书馆后方举行,最多游客应该去,却是最冷清,因为没有街坊。以前人们住在大坑,如今变成豪宅;以前人们住在铜锣湾,现在全部搬走了。”
潮州人踪处处 不怕没人传承
近年观塘亦面临重建,不少建筑物门外都贴上市建局的标示。“多少会受到影响的,有些人搬走了,令人口减少……”方先生笑说:“但总有些人搬出去,在别处居住,每年盂兰都会回来帮手、捐钱。”
问到方先生可担心盂兰胜会无人传承,他即道:“唔惊,潮州人去到边都有。我有一句话,经常对别人说:‘你叫个仔,我叫个仔,都够数喇!’又有不少年轻人主动加入呢,唔惊!”
“有的年轻人20岁的、30岁的都有,我也见过17、18岁的,他们多数因为自小见到父母拜神,便过来帮忙。有的会帮忙派米、布置场地,或者带领和向游人介绍。”方先生的大儿子日间管理药房,晚上亦有到盂兰胜会帮忙,主要负责算帐和各项杂务。方先生回想儿子第一次帮忙大约在10年前,我问他当年如何邀请儿子加入,他大笑:“没有没有,就跟他说:‘今晚你应该来’,他愿意帮忙自然会来。”
方先生又说,盂兰胜会祭祀无主孤魂是行善,拜祭先人是行孝,故希望将盂兰胜会发扬光大,继续传扬这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