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胜会 点止超渡亡魂咁简单!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每到农历七月,盂兰胜会的戏台总会进驻各区,打锣打鼓之声不绝于耳,也许在你的公司楼下,也许在你的住所附近,你可曾了解过这一年一度,拣定日子出现的戏台,内里有何乾坤?以下记者为你搜罗一些鲜为人知的盂兰胜会小知识,盂兰节不是只有“各方兄弟”,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盂兰胜会原来是道教与佛教混杂后的产物。(林振东摄)

盂兰节嘅“盂兰”系咩意思呢?

答:香港的盂兰节其实是佛教与道教相揉合后的节日。“盂兰”本是佛家语,本作“盂兰盆”,意思是“救倒悬”,是供养十方僧众和神明的恩德,源出于我们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目连救母》。目连请教佛陀,如何解救身陷饿鬼道的母亲,佛陀便指示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僧众,集合他们的功德,为目连的母亲积德释厄。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儒家传统孝道不谋而合,而中国的中元节素来是祭祀三官大帝中的地官,道士又会在该日超渡亡灵,所以两者混合起来,道佛并蓄,成为盂兰节。

香港的盂兰胜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开埠初期。(资料图片)

香港最早期盂兰胜会系边度搞呢?

答:在四环一带,开埠早期,潮藉苦力聚集在西环三角码头、铜锣湾渣甸糖房等地。四环曾有盂兰公所,每年在西营盘办盂兰胜会,戏台楼高三层,邻近救恩堂,曾在1872年发生大火。

而位于铜锣湾东角的渣甸糖房,则因为苦力经常出意外,客死异乡,渐有闹鬼传闻,所以苦力向大班建议以潮洲习俗办盂兰胜会,安抚亡魂,在1897年成立“公和堂”盂兰胜会,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潮藉盂兰胜会。

工人在筲箕湾盂兰盛会开始当天,焚烧纸扎祭品。(李泽彤摄)

盂兰胜会入面有只大型纸扎公仔,面目狰狞,边位?

答:这是“鬼王”,有传是观音化身,等同盂兰胜会的“睇场”,震慑百鬼,不让恶鬼扰乱阴阳秩序。胜会完结后,盂兰胜会的长老会抡起长棍,击打鬼王,打走缠绕在衪身上的小鬼,才置入化宝炉中化去。鬼王的纸扎神像十分巨大,在中环卅间街坊盂兰胜会,由于地方浅窄,鬼王须要“躺”在地上才能用棍击打,场面颇为壮观。

28呎高的大士王(鬼王),是观音的化身,法师与鬼王围绕筲箕湾出巡。(李泽彤摄)

“神功戏”系咩嚟?有咩戏做呢?

答:“神功”有“做功德”的意思,上演神功戏,是为了酬神、娱鬼。而从前街坊会视之为娱乐节目,入场观看。人鬼共处同一个戏台,看甚么戏?神功戏有“例剧”,例牌出演五部剧目:《十仙庆寿》、《跳加冠》、《仙姬送子》、《净棚》、《京城会》,都是吉祥如意好兆头的剧;尤其是《仙姬送子》演出后,主角董永和七姐会向胜会的长老送上官帽与太子神像,寓意“高中状元”及“送子”。是否与一般人认为神功戏鬼影幢幢,阴森恐怖的印象有很大出入呢!

神功戏曾经是受欢迎的免费大众娱乐。(林振东摄)

唱神功戏既系咩人黎?住边度呢佢地?

答:现在本港的盂兰胜会,通常是邀请大陆的潮州剧团来港演出神功戏。为了方便演出,他们会住在戏台下的空间。而如果盂兰胜会街坊会的会址离戏台不远,剧团也可以在会址过夜。

参演神攻戏的戏子为了方便演出,会住在戏台下的空间。(林振东摄)

成日话盂兰胜会超渡亡魂,咁即系边个有份?

答:走进盂兰胜会,如果见到“附荐台”,那是祭拜先人的地方;如果见到“孤魂台”,那是祭拜游魂野鬼的地方,通常两个台都有三大莲位,写有祭拜的对像,包括“河沙十类男女孤魂由子莲位”、“本港历年意外罹难幽魂莲位”和“附荐本会各人之先灵莲位”。

祭祀对象有时会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增加,周树佳在《鬼月钩沉──中元、盂兰、饿鬼节》一书忆述,2008年曾有盂兰胜会特地祭拜嘉禾大厦五级火的殉职消防员萧永芳、陈兆龙;他又曾在2010年,见到附荐台上有菲律宾人质事件死难者的名字。

纸扎品是盂兰节必备。(李泽彤摄)

既然盂兰胜会咁多鬼,有冇出名鬼故㗎?

答:流传甚广的盂兰胜会鬼故事,要数现已停办的渣甸桥东边街街坊盂兰胜会,由1946年战后开办至2015年最后一届,曾有两宗颇为著名的鬼故事。

该处的盂兰胜会虽为超度日治时期的枉死幽魂而设,但1953年战后物资短缺,当时的长老四叔曾打算将办胜会的物资减半。然而,消息传出后,七号差馆的“帮办”突然叫四叔过去,说有一晚,有四个男人到报案室,要求“帮办”代为传话,著今年盂兰胜会的金银衣纸“不能减,只能加”。四叔大感疑惑,向帮办询问那四个人的容貌,一听可不得了,四叔心忖那四个人是战时住在东边街,惨死日军手上的街坊,回去便马上改变决定。

另一宗则发生于1984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廿八),一辆载满盂兰胜会拆棚后的竹枝的大货车,停泊在东边街,突然溜后,直冲下山,酿成三死九伤的车祸。当中有说其中一位伤者,是赞育医院的医生,因为那一年在佐治五世公园举行的胜会,被那个医生投诉噪音太大,骚扰病人休息,弄得胜会草草收场,所以鬼魂便向那个医生报复。

中国人以祭鬼神为习惯,而且相当迷信。(林振东摄)

注:本报导内容参考自周树佳《鬼月钩沉──中元、盂兰、饿鬼节》及徐振邦《七月讲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