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家庭于屯门天后庙广场 “搅事” 绿脚丫:想让空间有生命

撰文: 李赞
出版:更新:

屯门天后庙前的广场,虽然面积宽阔,但少见街坊前来活动。广场上没有饮水机、长椅、遮阴棚等设施,且坐落于工厂大厦之间,周边没有便利店、餐厅。香港经常讨论缺乏公共空间的问题,然而,扔空一大片空地,是否就是公共空间呢?一个空间,如何营造社区,才是关键。社区组织“社群艺术网络”于7月26日却在这个“荒芜”的广场策划了一场名为“广场发生乜嘢事!”的小型艺术嘉年华,吸引大朋友小朋友前来玩耍。活动邀请到关注亲子关系的组织“绿脚丫”和高价回收纸皮的社企“拾易纸长”,在凉棚下摆上回收纸皮和本地加工的木块,任由前来的爸爸妈妈小朋友一起“搅事”,在欢笑声中探讨香港的公共空间“搞乜鬼”。

公共空间须有生命

先后200个家庭,来到这片平时无人来的广场,发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李赞摄)
胶带纸贴出跑道和起点,纸皮和木板做成小车,就将一片空地变成游乐场。(李赞摄)

先后约有二百个家庭前来“搅事”。一处凉棚下放满了木砖,让家长、小朋友砌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于是,平地上出现了瞭望台的城堡、字母图案、多米诺骨牌、环形高塔。另一处凉棚下,工作人员和义工用纸皮和加了滑轮的木板组装成小车,在路面上用彩色胶带粘出滑道的边界,还在起点处贴出了“Start”字样。于是,孩子们坐入小车,由大人推着在烈日下风驰电掣。不远处,还有大水笔可于地下写字、绘制三角旗仔布挂饰披肩、现场音乐创作等活动摊位,让小朋友自由发挥创意。这些,就是街坊渴望的公共空间。

空间缺指示让居民前往

规划署指,现时屯门区休憩用地供应约167公顷,而已规划供应数目约221公顷。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人口计算的要求,已超过原本屯门所需求的113公顷。然而,并非所有休憩用地都能为公众所用。例如,一些私人地方内的休憩空间管理不善,如屯门广场的四楼平台,杂草丛生、长年积水,亦欠缺清晰指示让居民前往,场面冷清。

作为有限的公共空间,天后庙广场却少人利用。绿脚丫创立人柯佳列说道,平时附近的居民不会来这里,是因为没有事情发生。“我们整日说空间,空间要有事情发生,才有价值。香港不是完全没有空间,绿脚丫尝试将事情摆在现有的空间,令空间有生命。”又指,并非把空置空间就变成“公共”就能为人所用,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设施鼓励社交。

Maria:私人管理公共空间 怎与村口榕树底相比?

全职妈咪Maria同丈夫都是绿脚丫的义工,今日带着两岁的独生女专门从旺角过来。爸爸在帮手将纸皮组装成小车,而Maria说,女儿也有帮忙,将木砖块搬来场地。

Maria每次带宝宝来参加活动都要顺便帮手。一家人在烈日下都玩得开心。(李赞摄)

Maria表示:“很多所谓的公共空间都属于商场范围,重重关卡不便进入,甚至不对外开放。比如铜锣湾的时代广场,都是些商场活动。能不能让家长们就在那里给小朋友讲讲故事,而不用被驱赶?” 她认为:“公共空间应是开放的,让人放松,在那里聊天,不需特意举办活动,就好像村口的榕树底,就是一个社区,人们可以自发使用。”她希望,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空间,坐起来舒舒服服,可以任你做任何事,那么家长带小朋友去,小朋友自然会一起玩,自然会有互动。

从公共空间建立社群 打破空间使用的刻板印象

柯佳列说,这种利用公共空间来做亲子游戏的尝试,可以帮小朋友从小形成活用公共空间的意识。“我们从小在学校学的一套就是只有在公园才能玩耍。”但我们对空间的运用无须受土地规划的限制,“这里不是公园但小朋友也可以随意玩乐。”他认为,这种对空间利用的刻板印象间接令我们接受政府的不合理规划,唯有从小打破刻板印象,“我们才能(把公共空间)争取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