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盘变幻时】港铁站通车四年 吉舖普查 酒吧食肆大迁徙
2015年港铁西营盘站启用,一下子将充满旧城风貌的地区加速发展——街坊小店减少,换来酒吧、西餐厅等高消费店舖外,还有不少吉舖。
2017年,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于西营盘进行一次街舖调查,纪录2015年1月至2017年期间,皇后大道西至高街的街舖变化。调查发现,区内728间店舖,空置率达14.8 至16.6%,约有108至122间吉舖。
今年5月,记者到西营盘第一街至高街统计,共有45间吉舖,高街的空置率约有一成。于西营盘生活多年的民主党中西区社区主任张启昕坦言,“酒吧或西餐厅未必跟港铁有直接关系,但吉舖则一定有关。”
摄影:黄宝莹
年约30岁的张启昕,从小于西半山西摩道居住,中学时在西营盘就读,当时区内店舖大多是民生小店,如车房、洗衣或文具店。那年代的西营盘没甚娱乐,大多于横街小店吃午餐,或是到中山纪念公园 (西区体育馆) 上体育课。
西营盘于中学生而言,是沉闷老区;张启昕中学时代多到铜锣湾闲逛,但她于2013年从台湾修毕大学回港,骤然发现当区小店逐渐减少,换来了西餐、酒吧等高级食肆。“小店的种类跟现在差不多,但数目相差甚远。”她以文具店举例,一条街有数间文具舖,但现在或要走遍数条街才有一间。
小苏豪诞于港铁来临前
2015年,港铁西营盘站正式通车,犹如将旧住宅区跟都市步伐连接起来,但张启昕明言,西营盘早于港铁开通前两三年已起变化。“通车前几年,我记得高街还有较多车房,有琴行、补习社,但真的没有了。”
根据长春社资料,1980年代,汽车维修行业于高街成行成市,一条街有20间车房,2015年1月有8间,但2017年3月已只得5间。记者于本月上旬到高街调查,发现车房数量有上升趋势,有11间。
尽管车房的数目上升,但张启昕认为,高街的西餐厅或酒吧比例过高是不争的事实。整条高街的街舖数目有83间,而现时有22间为西餐厅及酒吧,占整体26%。“东边街街尾还有车房,另一端差不多全都是食肆。”记者现场所见,车房主要集中在高街头尾位置,即分别近东边街及西边街两端,中段位置则差不多全是西餐厅或酒吧。张启昕曾翻查酒牌局资料,发现首批西餐厅及酒吧大约于2013年进驻,正是“正街扶手电梯”启用的时间。“听街坊说,因为中环苏豪区加租幅度太厉害,有些就开始迁移到西营盘,当头一两间进来后,就会吸引到其他同行进驻。”
港铁站启用 吉舖渐涌现
西营盘为住宅区,街坊民生小店换成大量高级餐厅或酒吧,根本难以对应当区居民的需要,结果换来不段易手的餐厅及吉舖。记者随张启昕于高街走到正街附近,她沿途不断呢喃著:“这间之前又不同了,餐厅或酒吧做唔住,约两年就转一次,有些则是集团经营,当这个做不来的时候就换别的牌子。”
按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西营盘有1.4万人居住,年龄中位数为47.6,60岁以上人口约有三成;非华人居民占7.5%。
根据长春社统计,2017年3月由正街至高街共十条街道中,共有121间吉舖,而第一街的店舖空置率最高,有25.5%;记者于5月查看第一街至高街共四条街道,共有45间吉舖,当中第二街的吉舖最为密集,共有14间。
由2012年起,西营盘的面貌渐渐改变,高消费食肆大量进驻;港铁于2015年通车后,理应吸引更多同类型食肆,可是换来了一间间吉铺。“我觉得吉舖的出现可以说完全跟港铁有关,因为大家均期望地铁开通后带人进来,但没有想过是带走人流。”张启昕说。
“宁愿变吉舖都不降价。”
她解释,港铁站的出现影响街坊出行的动线。她说以往会经薄扶林道坐巴士,现在只会直接走进往港铁站,较少花时间于街道上。“以前出铜锣湾要半小时,现在坐港铁几分钟就到,年青一辈当然会离开。”她续说,西营盘本来只是住宅区,酒吧、西餐厅进驻削减了当区的多样化,加上港铁通车后减省出行时间,所以街坊宁愿到其他地区消费。
当区居民外出消费,外来游客仅于假日来访,经营者难以应付租金开支。据美联工商铺资料,
2012年高街舖租约为每平方呎28元,当港铁于2015年通车时,同街舖租已升至每平方呎47元至63元,升幅为67% 至125%。即使过去数年吉舖陆续出现,但今年呎价仍未有大幅回落,约每平方呎45元。按交易次数计算,2015年首半年(1月至6月)于高街有7宗买卖或租出交易,而今年首半年内只得一宗。“业主宁愿吉住间舖,都不会减租,因为一减就会影响整条街,还有影响本身物业的估价。”张启昕说。
居住的地方逐渐变样,张启昕坦言情况难以避免,“香港是市场主导,当有天酒吧餐厅减少,迎合文青的咖啡店或会愈开多,希望(餐店)能带有社会责任,例如推广素食,这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