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诞,只余十多户居住的蒲台岛,至今仍秉持过百年传统,举行贺诞庆典。其中重头戏“抢花炮”,更是本港仅有地区仍保留此风俗。过百人在有限空间下争相抢“炮签”,又将两米高花炮运上渡船,场面罕见。摄影:黄伟民
有“香港之南”之称的蒲台岛,一连五天举行天后贺诞庆典。据值理会主席表示,贺诞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祈求水陆居民合境平安。(黄伟民摄) 天后诞重头戏是在正诞当日举行、全港仅有的“抢花炮”。本港不少神诞都曾有“抢炮”活动,但抢夺爆竹爆出的竹签过程中,易生肢体踫撞,甚至发生打斗事件,故不少地区改用抽签方式决定花炮分配。蒲台岛天后诞是罕有仍保留“抢炮”风俗。(黄伟民摄) 天后诞重头戏是在正诞当日举行、全港仅有的“抢花炮”。本港不少神诞都曾有“抢炮”活动,但抢夺爆竹爆出的竹签过程中,易生肢体踫撞,甚至发生打斗事件,故不少地区改用抽签方式决定花炮分配。蒲台岛天后诞是罕有仍保留“抢炮”风俗。(黄伟民摄) 抢炮“战场”位于天后庙的后方空地,竹棚炮台上设有三个弹弓,由值理会等人发射二十五支“炮签”上半空。(黄伟民摄) “炮签”的设计每年都不同,值理会主席指,这做法是为免有人鱼目混珠,以去年的“炮签”,领取今年的花炮。(黄伟民摄) 当日空地站了过百人,除了各花炮会(贺诞组织,又称“堂口”)参与外,亦有不少岛民及游客围观,空间十分挤迫,难以跑动。二十五支“炮签”,不到五分钟便发射完毕,当“炮签”落到脚跟前时,大家便争相取夺,举手迎接。(黄伟民摄) “炮签”发射至香港仔进善堂花炮会的会友范围内,他们围起圈,让年纪最少的会友——尚有2个月便满8岁的Rex捡起。(黄伟民摄) 二十多个花炮原先凌空挂在棚架上,工作人员爬上棚架将花炮拆下来,交由成功抢炮者擡走。(黄伟民摄) 成功抢炮者要向值理会登记,凭“炮签”上的号码,领取相应的花炮。进善堂赢得第6号花炮,这个花炮很大型,当会友见到时都拍手叫好。(黄伟民摄) 进善堂花炮会将花渡运上渡船,众会友到达香港仔后,即晚便举行竞投宴会。(黄伟民摄) 进善堂花炮会将花渡运上渡船,众会友到达香港仔后,即晚便举行竞投宴会。(黄伟民摄) 花炮上挂有不同吉祥喻意的装饰品,亦有天后娘娘神像,被称之为“圣物”。花炮会除下圣物后,供善信竞投,拍卖所得的款项便是花炮会的主要收入来源。(黄伟民摄) 进善堂花炮会至今已成立五十年,主席李先生十年前已带人来参与贺诞,“因为信神就来了”。该花炮会有不同年龄的会友,多个会友均表示年少时已成功抢到花炮。(黄伟民摄) 成功抢炮者规定要在翌年天后诞前“还炮”。在正诞当日中午前,不同团体的渡船会运载全新造的花炮到蒲台岛,交予值理会。李先生表示,一个花炮的制作费由数千至二万多元不等,视乎花炮大小,丰俭由人。(黄伟民摄) 成功抢炮者规定要在翌年天后诞前“还炮”。在正诞当日中午前,不同团体的渡船会运载全新造的花炮到蒲台岛,交予值理会。李先生表示,一个花炮的制作费由数千至二万多元不等,视乎花炮大小,丰俭由人。(黄伟民摄) 除了“抢花炮”外,每年天后宝诞前夕,岛上天后庙前的旷地会搭建戏棚,上演神功戏。在正诞前一天,亦为举行龙舟比赛。(黄伟民摄) 天后正诞当日,有不少早已搬出市区的岛民,特意带上祭品回来贺诞。值理会主席表示,以往有千多人在岛上生活,但八十年代渔业式微,岛民外出到香港仔工作,只余十多户仍在岛上,故此天后诞是重要日子让岛民聚首。(黄伟民摄)